“現在我總算相信流浪地球是真能實現了!”郝琦感慨道。
李茂業卻笑了,“咱們用的可是曲率引擎技術,跟電影劇情裡燒石頭的重元素聚變可不一樣呢!”
曲率引擎技術可以折疊空間,從而實現在空間中進行超光速運動,但實際上停止了引擎工作後,它的真實速度基本上是零。
重元素聚變技術就太落後了,而且它的推進力相較曲率引擎而言,實在是小了太多,即便是把地球勉強推動起來也需要上萬台推進器。
帕裡斯衛星比地球小了許多,但是隻用了三台引擎就足以脫離軌道,很
快就達到了光速飛行狀態。
為了控製好星球距離,喵星科技采用了量子計算機運算,精確度達到了百米範圍內,而不會出現差之毫厘謬以千裡的錯誤。
衛星在曲率推進引擎作用下,總共飛行八分鐘多就到達了目標星球軌道上。
為了減少衛星對地麵的撞擊,引擎始終在工作運行,先是讓衛星恢複到正常速度,瞬息間就從光速變為靜止狀態。
然後在星球引力作用下,衛星開始向地麵墜落,而此時引擎則反向提供推力,讓衛星速度慢下來。
最終降落到地麵上時,其速度隻有十幾米每秒而已,沒有對星球造成太大衝擊。
接下來工作就簡單需多了,早在半年時間內,項目工作人員就已經在太空中收集到足夠多的蟲族屍骸,然後投放到指定位置上。
現在帕裡斯冰狀衛星降落了下來,正好跟這些屍骸堆放到一起,然後在星球大氣高溫作用下,衛星很快就融化成為水。
一個汪洋大海就此誕生,而伴隨著早就準備好的原料添加進去,蟲族屍骸紛紛溶解到液體中,大海很快就成為了營養池。
“營養液成份達到80%左右,就可以投放原蟲進去了。”
郝琦按既定計劃命令工作人員,讓他們打開飛船上的集裝箱,把裡麵宛如蚯蚓般的原蟲空投到海洋一樣的調製槽中。
這些原蟲一旦接觸到調製槽裡麵的營養液,很快就會從冬眠狀態蘇醒過來,然後拚命吸取養份飛速成長。
原蟲最大可以成長為地鐵車廂一般大小,最長可以達到十公裡,但是在調製槽中像巨蟒般互相糾纏,宛如一個巨大的蠕蟲生物體。
在此期間,喵星科技的工作人員需要不停添加原料,巨大的管道如同血管,源源不斷的把營養原料輸入海洋中,同時還有輔助投放更多蟲族屍骸進去。
如此才能讓原蟲不斷成長,直到所有原蟲都發育成熟為止,那麼就可以進行下一步階段了。
郝琦命令智能機器工人拆除管道,更換粗大的電纜通入海洋裡麵,這是準備用電流刺激原蟲進行變態,最終變成人類可以操控的昆蟲飛船。
推薦下,真心不錯,值得裝個,畢竟書源多,書籍全,更新快!
但是在此之前
,他們還得要加入生物芯片,讓它來充當飛船大腦。
一切都準備就緒後,郝琦又命令道:“開始第一階段調製電流,持續時間20天。”
電光閃過,大量的電量湧入海洋中,在岸邊還有上百座高塔一樣的特斯拉線圈,它們同樣釋放出強大的閃電劈在海麵上。
遠遠看過去,大海調製槽就仿佛雷池一般。
在高頻電流刺激下,調製槽裡成千上萬的巨大原蟲開始拚命掙紮,想要脫離電流籠罩的區域,可是大海一樣的調製槽實在太大了,無論它們如何折騰都逃不走。
原蟲們張開前端嘴巴,露出滿是尖牙一樣的菊花口,發出了嘶嘶的叫聲,很是讓人聽了心驚膽戰。
幸好調製槽海洋附近的工作人員都撤離了,即便有正在維護電力設備的人留下來,那也是通過智能替身遠程操控,所以不用擔心任何人的生命安全。
原蟲們實在是受不了,於是紛紛抱團抵抗電流刺激。
在天生本能作用下,它們互相融合,互相寄生到對方體內,就跟在人類身上寄生一樣,再也不分彼此。
由於它們體內顯性基因信息的編碼各不相同,於是寄生後又都呈現出不同形態,並且隨著融合進度的增加而區分得更加明顯。
漸漸的,原蟲們融合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繭。
通過中微子儀器的透視,喵星科技工作人員發現繭裡麵的原蟲開始分化出不同部位,有頭部、身軀、肉翼、尖爪和尾部等等。
“很好,原蟲群體變態發育了!”
郝琦明白這已經成功了一半,接下來基本上穩了,於是按照方案計劃讓工作人員改變電流刺激,放緩繭內的原蟲變態發育速度。
“現在是第二階段,大家可以休息一下了。”
這個階段需要乾預的事情不多,主要是監控繭內原蟲發育情況,以及海水的溫度、營養液濃度等等。
原先的工作人員也陸續撤離,留下來的大多是遠程操控的替身機器人,通過它們也可以完成接下來的事情。
所以很快星球上的活人不多了,隻留下了郝琦和少數幾個工作人員。
至於相關設施設備,需要拆卸的則早就拆掉,不讓它們乾擾了原蟲發育過程,不需要拆的還留在原地,種
花家打算繼續調製第二艘生物昆蟲飛船。
“如果青蚨昆蟲飛船調製順利,當然還會繼續調製,可能需要調製出一支昆蟲戰艦出來,以備不時之需。”秦女士如此對他們解釋說。
李茂業當然不反對這種做法。
反正調製槽已經做好,重複使用才能降低昆蟲飛船製造成本,如果隻用一次就廢棄掉,那還真是太浪費了。
關鍵是昆蟲飛船是針對蟲族調製,擁有很強的欺騙性,足以充當蟲族間諜飛船使用。
如果以後人類跟蟲族再次發生戰爭,那麼就可以用它來收集情報,也就不會兩眼一抹黑了。
很快,時間過去了半年多,“青蚨號”昆蟲飛船要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