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塞北平田出新貴 358章 陸起方寸,平地驚雷(上)(1 / 2)

一劍吞鴻 曹家大官人 5407 字 7個月前

江瑞生口中提到的偃山山脈,百年前又名燕山山脈。

說起“偃山”的由來,那可是一段趣事。

時光追溯到百年前,當時曹魏、東吳、南蠻相繼被蜀漢攻滅,三國一統,天下初定,為了恢複國力、減少殺戮,孝仁帝劉禪與一乾忠臣商議後,仍許雄踞北方的公孫淵繼位燕王,哦,公孫淵就是上文提到的彰武郡公孫喬木的老祖宗。

可為了強化中央集權、防止公孫氏做大,丞相諸葛亮還是派遣武亭侯鄧芝作為客,前往帝國東北,要求公孫淵縮減封地,並適當交出轄區郡縣的官員任免權。

那個時候,漢庭中央才濟濟,薑維、鄧艾、陸抗、文鴦、丘儉、魏延、杜預等一乾武將不僅皆為上境武夫,且個個熟讀兵法、能征善戰、所向披靡,大勢所趨之下,公孫淵縱然心中一萬個不願意,也隻得奉詔獻出淩源山脈以南的土地,老老實實窩在帝國東北做他的看門狗。

公孫家族的這件事情,無意間帶出了另外一件事情。

當時,孝仁帝劉禪第五子劉諶為人純良,常有大忠大義之舉,甚合聖心,文武百官對聰慧至極、仁心孝致的劉諶也是滿意非常,就連當時的丞相諸葛亮、大將軍薑維,都對劉諶的品德和操守盛讚不止,“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於是,劉禪便有意讓劉諶繼承帝位。

孝仁帝劉禪自知:倘若自己讓劉諶繼承帝位,則犯了‘立嫡

不立長,立長不立賢’的大忌諱,細數古事,有多少王朝毀在了“立太子”這件事上啊!

為了避免自己百年之後兄弟反目,孝仁帝劉禪索性自作主張,借戰後大封劉氏宗親之由,將自己的幾個兒子都封了出去:兒子劉恂封在了宣懷、方穀之地,做了宣懷王;兒子劉甘封在儀州桂林、夜郎之地,做了南平王;兒子劉祺封在滄州隴南、天水之地,做了鎮西王;兒子劉瑤,則封在了淩源以北、豐毅都源以南的燕山之地。

在他認為:天下樞要在兩京,兩京安穩,天下無憂,隻要把其餘的兒子們都分封出去,不就沒人有實力去搶奪太子帝位了?

其餘的兒子都好說,事情辦的順風順水,就是這劉瑤的王號,一時間有些難以定奪,畢竟人家公孫淵已是燕王,朝廷再封劉瑤為燕王,那不是明擺著要公孫淵叛漢麼。

諸葛亮極少乾預王族內事,對孝仁帝劉禪此舉雖然時常暗自扼腕歎息,但並沒有公開反對,當孝仁帝劉禪為劉瑤封號想他請教時,這位“臥龍”神來之筆,顛鸞倒鳳,當即奏請劉禪,將燕山更名為偃山,這下子,劉瑤順理成章地受封偃王,兩麵都不耽誤啦。

做完了這件事,孝仁帝劉禪認為成功地處理了自己的身後之事,便開始將主要精力放在治理國家上。

百年之後、身已入土的孝仁帝劉禪怎會想到,當年大肆分封

劉姓子嗣,直接導致了他這幾個兒子不服劉諶、擁兵自重,成為四十多年前諸王叛亂導致內憂外患、大漢瀕臨滅國的導火索。當然,這都是本章的題外話、書中事了!

書歸正傳,整個偃山山脈山勢陡峭。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緩南陡,溝穀狹窄,地表破碎,荊棘叢生,雨裂衝溝眾多。

偃山山脈橫貫在豐毅縣、都源縣北,頂在淩源縣西南,在薄州、牧州沒有納入大漢版圖前,偃山山脈是東北和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最後一道屏障,常常是兵家必爭之地,分寸不可失也。

所以,天下每有動蕩,偃山山脈必掀起腥風血雨,日積月累,埋葬了數以萬計、以十萬計算,乃至百萬計的漢家忠魂。

漢曆年,七月十五,在這裡安睡百年的烈士英魂,再次被隆隆戰鼓之聲叨擾,劉懿和江瑞生會師偃山山脈的一個名為伏靈山處,準備大開殺戒。

淩源劉氏家族內部的恩仇宿怨,今日,必將要有個了結。

......

這一日,天暖陽盛,隸屬偃山的伏靈山下,平田軍率先出場,隻見周撫一馬當先,扛刀銜草橫在陣前,一副桀驁不馴模樣。他率領本部八百騎兵,一字馬列陣在前,八百騎兵個個手持長矛,背挎環首刀,劄甲鐵盔加身,視死如歸。

先鋒之後,柴榮領中軍一千人拱衛劉懿,李二牛分布鼓角,率三百監軍壓陣,在柴榮的調教下

,整個中軍軍容嚴整,中規中矩。

柴嶺、張、桑祗三人各領兵馬四百,以做後軍、左軍、右軍,這些士兵均為步卒,統一執圓盾、拿環首刀、背弓弩,嚴陣以待,隨時準備拚殺。() ()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