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成長的梁青雲(1 / 2)

此言一出,四座皆靜,眾人神情肅穆,凝視著李安,猶如望向通往不朽的明燈,滿是虔誠。“李大人博聞強識,真乃見識非凡,末將誠服。”

戶部尚書劉福首當其衝,出言恭維,隨之而來的,是朝中百官投向李安的一道道敬佩目光,如潮水般湧現。

見到這一幕,梁青雲心中的大石悄然落地。終能順遂發出那枚“竊聽器”,往後,朝中風雲,無不儘在其掌握之中。

“來人,將朕最後一件如意美玉取來,朕欲以此獎賞欒山。”

話語甫落,群臣麵麵相覷,一片愕然。欒山所犯罪行,實屬難容,按律當除其烏紗帽,剝奪官位。

然而陛下不僅未加責罰,反行賞賜,眾人皆惑不解。

趙丞相亦是霧裡看花,不明梁青雲之意圖,但他深知此局由己方開啟,若不妥善收尾,恐戶部侍郎之位將旁落他人。

“陛下,欒山結黨營私,中飽私囊,臣以為應嚴懲不貸,以警效尤。”

欒山難以置信地望著主上,深知趙丞相此舉,無非是以自身為棋,保全戶部大局。

事已至此,隻因他行事太過張揚,將事態擴大,咎由自取,無可怨言。

正當欒山心灰意冷之時,梁青雲卻話鋒突變。

“欒山出身寒微,憑科舉之路,步步艱辛,終至烏紗加身。”

“天下多少寒門子弟以其為楷模,若僅因一時疏忽便褫奪其烏紗,又將令多少人心寒。”

李安略顯訝異,未曾料到梁青雲竟有此等體恤人情之麵。欒山更是感動涕零,未曾想陛下與朝廷並未將他遺忘。

“古語雲,玉能養人,碎玉替主消災。今日所見,確乎其言。”

“天意若此,朕自當前行順天。”

此刻,殿上眾人親身感受到了玉石之靈,碎玉帶來安寧吉祥。故而梁青雲之決策,無人敢異議,給予欒山改過自新之機,既合情理,又順天意。

“臣拜謝陛下洪恩!誓以死效忠陛下。”

自此,欒山被梁青雲巧妙收攏,再望向趙丞相,唯有滿腔歉疚。

“哼,適才你欲棄車保帥,而今有陛下庇護,天意助我,趙丞相,恐怕往後我不能再為你馬首是瞻了。”

“鑒於你認錯態度尚誠,罰俸半年,望你能及時悔改,為我大梁發掘更多賢才。”

“謝陛下隆恩!”

重獲烏紗,加之陛下再次賞賜的如意玉佩,令欒山熱血沸騰,誓以餘生報國效忠。

此時的欒山尚不自知,他的仕途之路已悄然行至絕境。

趙丞相心中已有籌謀,隻待欒山歸位,便將這戶部侍郎之職徹底架空。“即便有幸得北夏恩澤,也莫忘戶部實為本王囊中之物,非北夏所能染指。”朝堂之上,趙丞相麵色如常,甚至還率先響應,為梁青雲的決斷喝彩。

“陛下英明!”梁青雲微微頷首,對於欒山歸途中的風雨,她無意再加乾涉。在這場渾水裡,混亂愈甚,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便愈易浮出水麵。

目的既達,百官對竊聽玉石之事深信不疑,梁青雲未待大太監發話,便主動開口:“眾卿可有他議?若無,退朝!”

老將軍劉步上前,眾人以為他有要事稟報,卻未料他隻道了聲“恭送陛下”。這位國丈大人,顯然在暗示梁青雲應早日赴後宮。

此言一出,縱使有人心懷事急,也隻能按下,待至明朝。

再觀李安,自退朝以來,神情恍惚,下台階時更是險些失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