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毫不遲疑,當即傳授饅頭秘技。
“諸位隻需應我一諾,未經許可,製饅頭之術不得外泄。”
非李安吝嗇技藝,實因冬小麥未至播種季,時機未熟。
從小麥至潔白麵粉,其間工藝繁複,需時日與器械輔助,推廣需緩緩圖之。
“李大人,吾等代表闔家老幼,感激涕零。不僅解我饑饉,更賜技藝,實乃再生父母!”
“吾等何德何能,賤民之身竟得巧匠之道,李大人,吾等誓死追隨,唯您馬首是瞻。”
農人們望向李安的目光,滿是敬畏。在他們心中,李安如同救世之神祇。
李安親自督造,白道遠亦未閒暇,早已皇城內集結豪華馬車隊,高懸“李府饅頭”之牌。
銷售人選,則由李安從自家商鋪精心挑選,美其名曰“饅頭佳人”。
晨光初破曉,馬車載十筐熱氣騰騰的饅頭,鑼鼓喧天地穿街過巷,饅頭香氣撲鼻而來。
適逢昨日雨歇,憋悶一日的百姓紛紛外出,不久便被這招搖過市的“李府饅頭”所吸引,駐足圍觀。
“此為何等麵食?餅耶?饅頭耶?怎可製得如此精致?”
“確然,如此雪白無瑕,真可食乎?”
……
市井百姓交頭接耳,對那裝飾古樸的馬車及載於其上的李氏饅頭充滿無限遐想,圍得周遭密不透風,好一副熱鬨非凡的景象。
適時,李安洞悉人心,遂令一位身著高腰蓬鬆、古典韻味十足漢服的“饅頭西施”出陣,她不僅姿容俏麗,更兼備豐富的麵點知識,將尋常饅頭的奧秘娓娓道來。這些解說經李安之手改良,既迎合了大梁子民的認知,又巧妙添入幾分戲劇性,旨在更有效地吸引顧客。
“李家饅頭鋪”此名,一為紀念那些淳樸農人給予的靈感,二則因皇後身懷龍裔的消息如春風般吹遍皇城,眾人皆認為是祈福塔的神恩庇護。古代之人對神明敬畏有加,任何事物一旦與神祇掛鉤,便自然增添了幾分神秘與價值。
一番生動講解後,“饅頭西施”們遵照李安的策略,手法嫻熟地將饅頭分割成數十份,邀請眾人排起長龍,免費體驗這難得的滋味。在那個時代,這般免費試吃的營銷奇招無疑激起了民眾的極大興趣。
“世間無白食,但今日李家饅頭,誠邀各位井然有序,共享這份甘甜!”饅頭西施們的呼喊飽含熱情,人群隨即自發排成長龍。
李安於車內靜觀此景,恍若昔日施粥救濟難民的溫馨重現。儘管饅頭西施們忙得汗流浹背,但民眾的熱情絲毫未減,得嘗一小塊饅頭後,又欣然重歸隊列。李安對此笑而不語,隻要能將李家饅頭的美名遠播,些許損耗自是不在話下。
熱騰騰的饅頭如流水般遞至眾人手中,幾乎無人錯過這份獨特的味覺盛宴。
然而,好景不長,一聲厲喝突兀響起:“何人在此聚眾滋事!速速讓道!”隨之而來的是悠閒卻略帶威嚴的馬蹄聲。趙丞相與六王爺,因今日借故缺席早朝,特地結伴前往祈福塔求福。
兩位貴胄之所以規避朝會,實則是不願目睹老將軍劉氏的得意之態。然而,縱然侍衛們聲色俱厲,百姓卻毫無退散之意,堅持品嘗饅頭的美味。
六王爺按捺不住,憤然下車,麵對這“違規”的人群,怒言道:“何人予爾等膽量,敢在皇城根下阻礙本王?速捕此等冥頑不化的刁民!”
一眾侍衛聞令欲動,刀光閃爍間,李安從容躍下馬車,笑道:“哈哈,六王爺駕到,切莫動怒!天子腳下,以武力震懾平民,傳揚出去怕有損王爺英名啊。”
李安之言終使六王爺收斂怒氣,尷尬頷首。此時,趙丞相亦聞聲而出,與李安攀談起來。
“李大人,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朝堂之外竟能有此機緣。”
寒暄過後,趙丞相望著人山人海的隊伍,眉頭微皺,頗感為難:“吾等急欲前往祈福塔,無奈遭遇百姓聚集阻路,看此情形,唯有另尋他徑了。”
顯然,趙丞相顧及與李安的交情,不願在李安麵前做出驅散百姓之舉,足顯其圓融老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