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此景,激起了周遭百姓的共鳴,眾人心生怨氣,未曾料到,長途跋涉至此,竟得不到聖恩的撫慰。李安見狀,內心燃起怒火,他已明了,此中定有蹊蹺,非真難民所為。往日施粥,亦有水分添入,然眾人感恩戴德,與今日之態截然不同。
難民生計艱苦,哪怕草根木皮亦能填飽腹,他們或因粥少而爭,但絕不會因粥稀而怨。眼見梁青雲神色不悅,李安知其所行皆與天子商議之後,原本以為此舉能救更多百姓。然而眼下局勢,猶如火上澆油,使得梁青雲處境尤為尷尬。
周圍官員開始公然詆毀李安,從私下竊語到公開議論,皆指李安為貪婪之輩,將粥中米粒據為己有。每一言每一語,皆似箭矢,指向李安,實則暗箭傷人,所指乃天子。梁青雲權勢雖被挑戰,卻也無法立即反擊,心知對方背後必有所依。
麵對如此局勢,梁青雲深感疑惑,內心掙紮,是否應命停止稀釋粥水。一旦如此,雖可暫時平息民怨,卻必將自身威信跌至穀底,等同於向幕後之人低頭。梁青雲深知,此刻退步,便是勢力的倒退,將自己辛苦奪回的話語權再度拱手讓人。
然而,李安同樣清楚這背後的權謀之爭,他知道,自己的未來,乃是與梁青雲緊密相連。隻有讓梁青雲堅不可摧,自己才能在波詭雲譎的朝局中立於不敗之地。此刻的他,心如明鏡,深知此番權力的較量,非僅關乎今日之事,更關乎未來朝堂的風雲變幻。
就在梁青雲欲忍不住公開責難,思索是否令李安止步於稀釋粥水之際,卻瞧見李安身形一動,步履堅定地朝那挑起事端的偽難民行去。李安的目光如炬,緊緊鎖定了那人,而對方見狀,顯然一時錯愕。此一幕,似乎將局勢推向了新的高潮。
那人,初見李安此般裝束,疑惑他非彼日施粥之主乎?然而,心頭一橫,眼神堅定地迎上李安,目中滿是不屑與挑戰。他高聲質問,言辭激昂,似將正義掛於口邊,卻不知其胸中所圖。
李安,見此情此景,心中早有定論。若此人真途經千辛萬苦,怎能氣息如此充沛?何況,那一閃而過的金戒指,更是昭示了他的非凡身份。然而,李安未即時揭穿,知此事牽涉甚廣,非單一證物可定真偽。
此刻,李安眼角上揚,展露一抹似笑非笑之意,令那人心生迷惑:在此一刻,李安又怎會笑得出?難道他不知危局當前乎?
而李安,輕描淡寫間,仿佛將對方的挑釁視若無睹,手一揮,示意早已手持長刀的禦林軍息怒,然後緩緩轉身,走向那鐵鍋旁,仿佛一切塵囂皆被他置於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