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沉思著,製作玻璃的技藝確非一朝一夕可得,需要無數次的嘗試與失敗。
雖然在學堂裡,李安也曾目睹過類似的實驗過程,但那畢竟不同於親自操控熔爐。若非這群工匠們日以繼夜,默默堅守在實驗之中,怕是這一刻的成就無從談起。
在這長久的探索與試驗中,他們麵臨著一道巍峨難關。
李安心知肚明,普通沙子主要由二氧化矽組成,但他竟遺忘了其熔點高達約1700攝氏度這一至關重要的數據。
儘管他們精心搭建的窯爐,在煤炭的助力下,溫度能夠攀升至大約1600攝氏度的最理想狀態。但僅僅差那一百度,便成了難以逾越的鴻溝,足以使琉璃無法形成,更遑論完美。
不單是如此,在持續達到1600度的高溫下,窯爐也已近乎報廢,受損嚴重。這一切,對於李安而言,是前所未遇的挑戰。
李安心中泛起微瀾,他知道,這一切的努力與堅持,必定不會白費。
在這探尋未知的道路上,每一次的失敗都是一次鍛煉,每一次的溫度缺失都在提醒他們,要更進一步。
他坐回長椅,目光再次落在那玻璃球上,心中暗自發誓,無論多少次失敗,無論多少次的嘗試,他們必將攻克這個難題,讓這琉璃光芒萬丈,照亮他們的工藝之路。
於是,李安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之中,曆經無數次的計算和演繹後,他終於有了一線希望。
原來,解決之道並非遙不可及,那便是在製作玻璃的過程中加入純堿,亦即碳酸鈉。這一步驟能顯著降低沙子的熔點,而加入石灰石,即生石灰,則可使其不易溶於水。
然而,這個方案立刻遇到了新的挑戰。生石灰尚且易於尋得,碳酸鈉卻難以覓蹤。在當時的年代,碳酸鈉唯有從然堿礦中提取,而中原地區幾乎不產然堿,這無疑讓李安的計劃再次陷入僵局,使他幾乎陷入絕望。
幸好,李安本就是個學識淵博之人,雖不至於學霸之列,但也頗有所長,尤其是在物理化學領域。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他靈光一現,發現碳酸鉀可以替代碳酸鈉發揮相同的作用。碳酸鉀的來源大為簡單,其一大原料即為草木灰。隻需將大量草木灰浸泡於冷水,經過反複過濾,再經過煮乾,便可得到碳酸鉀。
終於,在長時間的準備後,所有材料都齊備了。他們被細致地研磨後放入耐火容器中高溫加熱,玻璃溶液的成功製備,讓李安在看到第一批玻璃溶液成形的那一刻,不禁狠狠揮了一拳,心中泛起一絲難以言喻的激動與自豪。
同時,他也不禁感歎,平日裡看似無用的知識,在關鍵時刻竟發揮了重大作用。
隨即,李安利用尚未冷卻的玻璃溶液,通過吹製、切割和打磨等工藝,製作出了各種造型的玻璃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