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李安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按照梁青雲的旨意,此地早已被塑造成一座孤立的工坊。
在這種封閉的環境下,那些工作於此的人們將無法踏出這方圍牆,其境遇與賣身為奴無異。
古時的社會結構中,士、農、工、商構成了基礎的等級序列,而奴籍賤民則位於這一序列之下,他們的地位低微到幾乎沒有人身自由,未經朝廷許可,他們連生死都掌握不在自己手中。
在大梁的土地上,流民的存在仿佛現代的奴籍,他們的命運如同塵埃,輕而易舉就被忽視。
即便是被征召入工,他們也隻能作為無權無利的勞力存在。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安的行為無疑是一線生機。
他不僅為這些流離失所的人們重建了家園,還提供了勞作的機會,這在他們眼中,無異於重獲新生。
更難能可貴的是,李安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全賴於梁青雲的支持與背書。
否則,以當時的政治環境,任何一點小小的失誤都可能被放大解讀為謀反的證據。
因此,這些難民對李安的忠誠與感激,遠超一般人的理解,他們視李安為救命的恩人,為重建家園的大恩人。
在這種情境下,李安若是有所指示,即使是起兵造反,這些人也將毫無猶豫地跟隨到底,這正是李安與梁青雲之間深厚關係的體現。
換做是其他人,梁青雲絕不會賦予如此重權。
至於眼前的這批異國人,在見證了這座工坊的嚴密防備後,內心不由得一緊。
他們明白,李安之前的話並非虛言,這裡的一切,無疑說明了這裡就是傳說中的琉璃工坊,而且是梁青雲直接掌控之地。
儘管他們早已表達了與李安站在同一陣線的意願,但麵對這座工坊的規模與氣勢,他們還是不禁感到了深深的震撼與畏懼。
這一溜工坊的規模之大,遠超他們的想象,足以容納他們家鄉所有工坊的總和。
每座工坊的麵積之廣,讓他們不得不重新評估大梁國的工業實力,以及琉璃產量的驚人之處。
而相較於他們所見過的任何工坊,這裡的設施無疑更為先進,讓他們的家鄉工坊相形見絀。
雖然他們被帶到了這裡,李安並未安排他們逐一參觀這些工坊。
事實上,這眾多的工坊中,真正投入生產的寥寥無幾,大多數還處於建設之中。
這一切,無疑讓這批異國人對大梁國的實力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也對李安能有此布局感到敬佩不已。
在李安的引領下,一群來自遠方的異國人步入了一處巨大的倉庫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