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誰也無暇關注這些琉璃最終流向何方,是轉賣還是私藏,都已無人追問。
他們相信,很快就會有更多商賈效仿,到那時市場定會達到價格的透明化,從而降低利潤空間。
因此,他們需要抓住時機,在大眾反應之前賺得盆滿缽滿。李安雖有預見這一局麵,卻未料他們反應之迅猛。
於是,李安便召集所有銷售人員開會,宣布未來店中將設立專門的商務部門,此部旨在管理這些大宗客戶的交易,並明確該部門不涉及銷售提成。
這一決策,無疑是對當下形勢的高明應對,旨在確保店鋪運營的長遠利益和高效管理。
自然,對於鑒彆大客戶的標準,亦非與尋常買家相同。
一旦某商人購買批量物品,便立刻被視為大客戶。儘管此規定使銷售人員心中有些許遺憾,他們卻也不敢有任何抱怨之言。他們深知,今日能在此站立,全賴李安恩澤。
況且,依靠昨日那筆巨額交易,他們已賺得足以讓人終身安逸、風流快活的財富。見諸售貨員麵露凝重,李安洞悉其心思,遂告訴他們小訂單依舊享有提成,這一舉措無疑為他們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使得銷售團隊再次充滿活力。
而事態的發展亦如李安所預期。
商人們離開三日後,其他商賈終於反應過來,紛紛踏入琉璃店,直言不諱地探討長期合作事宜。
與先前單純的大批量采購不同,這些商人意在建立長久關係。
自然,負責此事的不再是前台銷售人員,而是專設的商務部門出麵進行洽談。雖不得知具體談何內容,但見他們離開時車載箱滿,顯然成果頗豐。
與商務部的繁忙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那些前台售貨員。
此時此刻,他們幾乎閒得無事可做,除了日常的清潔工作,便是偶爾接待零星客戶。
每日銷售額遠未突破萬兩,有時甚至更少。這一切,李安早有預料。自上次朝會之後,琉璃店在零售方麵的短期內難以再度輝煌,但批發業務卻是做得非常出色。
甚至,為了控製市場供應,李安還特意對商人們下達了限購令,每日隻放出限定數量的琉璃,如若他人已購大部,則餘者隻能購得少許。
這一策略使得商人們如聞血腥的餓狼,紛紛瘋狂囤貨,隻要琉璃一出庫,即刻被一搶而空。
所有前來批量購買的商賈無一例外背景普通,表麵看似沒有任何靠山。經過李安深入調查,這些人雖皆為商人,地位卻並不顯赫,背後更無強力支撐。
對於這樣的調查結果,李安自是不會輕信,他推測這些人隻不過是大勢力背後推出的幌子。
官員們為避免此事波及自身,自然不會動用庇護之下的商人,反倒是讓這些無名小販出麵,進行大規模的琉璃轉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