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衛公兵法 兩軍對壘(1 / 2)

並非他不想全軍而出,而是因為左神策進軍太快,他沒有充足的時間將二十萬人馬分成多個陣列布置在城外的大平原上。

即便是殺出來的十萬兵力,現在布置起陣型來也是亂糟糟的。這些大部分都沒有經過正規軍事訓練的流民,根本不懂軍陣站位,隻勉強在大平原上擺下了一個個廣袤厚實的橫向方陣。

既然隻能擺出這個陣型,意味著戰術可以選擇的餘地也不多,隻能使用兩翼包抄合圍的戰術,爭取依仗人多,活活耗死這批神策軍。

當然戰敗的事,吳俊熙也認真思考過,他認為城外這區區十萬大軍,即便戰敗也無所謂。屬於自身的兩萬精銳老營,此時正位於厚實的中軍當中。

若是情勢不對,此地離汴州城不過十裡,到時調轉馬頭逃跑回城,也完全來得及。而且城內還有十萬大軍,隻要他老營不失,一樣可以指揮那十萬大軍守城作戰。

並且在此之前,還能利用城外這十萬非嫡係部隊,好生消耗一番左神策軍的銳氣。

魏燃因救回壽寧公主的功績,被張振提拔為旅帥,統領百騎。不過這並不是什麼好事,之前他作為李承業親兵,是不受張振指揮的。現在成了正規軍,便要受張振節製,意味著張振哪怕安排必死的任務,魏燃連拒絕的機會都不可能有。

兩軍於十裡外便分彆列陣,左神策軍作戰陣型延續自衛公兵法,以一萬四千戰兵為一大軍,列為橫陣,分七軍,為:中軍,右虞侯軍,前軍,左軍,左虞侯軍,後軍,右軍。各軍人數並不相同,應機而變。兵種組成為:弩手,弓手,跳蕩,奇兵,馬軍。

此戰,左神策四萬二千兵馬分作三大軍,其中兩大軍並行列於陣前,一軍大陣橫列有一千七百步,兩大軍相距四百步。另外一大軍作為全軍中軍處於陣後,與前麵兩軍成倒品字,填補間隙,距前軍三百步,以做支援。

一大軍分七軍編製,共二百二十隊,其中九十隊為前鋒,列陣於前,正麵接敵,主動進攻。前鋒以三隊作一大隊,共三十支大隊,每一大隊中的三小隊成品字型分立。作為最前端的那一小隊則是有名的精銳戰鋒隊,戰鋒隊側後的兩支則叫做戰隊,作為戰鋒隊的支援和補充。

如果戰鋒隊作戰順利,戰隊則跟著衝上,繼續擴大缺口。如果作戰不利,戰隊需上前接應,以做整頓。進可為鋒矢陣,退可為方陣,甚至臨機應變也能化作圓陣。

再有一百小隊為駐軍,也叫跳蕩。列陣於前鋒之後,隨時支援並接應前鋒擴大戰果,如前鋒作戰不順,則駐軍向前接敵,前鋒回退重整旗鼓後再行出擊。駐軍不設大隊,以各小隊橫排為方陣,小隊之間有十步寬的間隔,用作陣內通道。如遇特殊地形,陣型也會隨機應變。

跳蕩之後三十隊為奇兵,作為預備隊使用。兩翼則是四千騎兵,隨時機動,既要守護隊側,也要隨時迂回突擊敵方側後。

一小隊為五十人,成楔形隊列。隊正身披兩層重甲,居最前方,為戰鋒之首,皆是武藝精強孔武有力之輩。

隊正身後為執旗,聽候隊正命令,以旗號控製全隊戰術變化。

執旗身側兩名為兼旗,專門護衛執旗,執旗若死,兼旗接替,不可令隊旗倒下,否則戰後執旗兼旗皆要處死。

旗後是以更基礎的伍和火為作戰單位,五人為伍,十人為火。他們排成五排,人數從前到後由少至多,由強至弱,由老至新,成楔形排列,聽候命令,跟隨隊正突擊作戰。

全隊最後一排僅一人,為隊副,披重甲執陌刀,逡巡隊後。有懼戰而後退者,聽令而不前者,踟躕而相顧者,皆執陌刀而斬,以儆效尤!

魏燃此時在第一大軍的右虞侯軍中,也就是第一個正麵主動交戰的營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