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正是秋收時節,雖然因戰亂,各地都耽誤了農業生產。
但魏燃攻下廓州時,曾安排流民民夫於此地搶種過麥子,是以農業生產受到的影響不算太大。
現在農田阡陌之間一片金黃,正是碩果累累,農夫繁忙收獲的景象,也得虧貴德此地的良好氣候,又挨著黃河不缺水力,豐收極盛。
魏燃在領地上的稅收政策,同樣實施的是德宗流傳至今的兩稅法。
不過兩稅法雖然拋棄了租庸調製下的人頭稅,以田畝土地多寡征取銀錢稅收,但卻因此得罪了地方豪強和門閥世族,經常遭到地方上的反對,甚至破壞。
再加上吏治**,地方官吏經常以兩稅為名,額外增加諸多苛捐雜稅,致使民不聊生。先帝在時,還時常整頓吏治,使得兩稅法能夠以良性的方式實施下去。
但是先帝亡後,昏君當道,吏治自是**得無以複加,兩稅法早就成了貪官汙吏、地方豪強掠奪民財的借口,是以這項稅製在大唐實以名存實亡。
不過不能否定兩稅法誕生之初,便是為了殺富濟貧的美好初衷,所以魏燃依然延續使用兩稅法,畢竟這是這個時代打擊地方豪強,保障百姓利益的最佳稅法,隻需要再加改良即可。
他深知兩稅法的弊端,更熟知如今社會的經濟發展情況,兩稅法當中主要征收的是金銀貨幣,但現今社會金銀貨幣儲備並不十分充足,且商品經濟也沒有宋朝發達。
往往在征收期間會出現諸多問題,最明顯的就是豐年糧價賤,農民賣糧換繳稅的錢,往往會因市場經濟波動而造成諸多損失。
而荒年雖然糧價高,但農民的糧食往往還要留夠足額的量夠家人食用,但為了繳稅,不得不在荒年將糧食賤賣更換金銀貨幣。
所以魏燃在農業上實施的稅收方式,主要是收取實物。土地上無論是種糧還是種麻,皆收取十分之一的實物稅。正好可以用作軍糧和戰略糧草儲備。
而沒有土地,主要以手工業和商業謀生的工匠、商人等,魏燃則收取的就是金銀貨幣,依國法,按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納稅。如無金銀貨幣,可以絹布抵價。
由於領地處在絲綢之路的貿易商道上,這些工商稅的收入其實非常驚人。
即便如此,魏燃的稅收政策仍然非常粗放,不是他不明白曆史上更好的稅收製度。隻因幕府官吏缺乏,又不信任朝廷派遣的官吏,因此隻能暫時先這麼確定,等人手充足,他自然會做出更加精細的調整。
曾經貴德所在的積石軍屯堡,常常是吐蕃人騷擾搶劫的糧食儲備地。後來哥舒翰在此領軍,打過數次伏擊,並屢次大敗吐蕃,方才將此處屯田真正變成大唐的軍糧倉庫。
現在魏燃於此主政,自然不可能讓曆史倒退回哥舒翰領兵以前。
趁著豐收,他主動率領四千精騎,離開貴德縣城,到塞外高原上走一遭。一為練兵,讓軍兵適應高原氣候,二則以攻代守,實施主動防禦。
隻要吐蕃兵馬,不管哪個部族的,敢於接近屯田之地千裡以內,魏燃必定率領大軍將其營帳踏碎,儘誅其族。
這種事情,魏燃每隔一段時間,便要帶領騎兵去做一次,以至於附近的吐蕃部族不是被剿滅乾淨,就是往更高的高原遷徙。
他此番出來,竟然沒有一夥吐蕃部族敢打貴德縣城外秋收糧食的主意。
一番武裝遊行到了青海湖西,沒想到遇上了追趕過來的趙玄清的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