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晃過去四個月,武威軍聯合歸義軍,龍家私兵,在敦煌城外與回紇主力決戰。
雙方加起來共計超過二十萬大軍,殺得天昏地暗。吸取大食文化和工匠技藝的回紇,戰鬥力比以前作為純粹遊牧民族的時候強得多。
其部隊組成也不再是單一的輕騎兵,而是包含有重步兵,輕步兵,投射兵種,重騎,輕騎在內的先進複合軍團。
回紇部隊中的將士也不僅僅隻是回紇本族人,包含大食,波斯等中西亞的許多本土名將。其作戰指揮能力也並不弱。
所以戰鬥一開始就進入白熱化,雙方采取的戰術非常相似,都是騎兵兩翼包抄,中間步兵集團互相對抗的錘砧戰術。
由於步兵的衝擊力不強,方陣集團對抗極難快速分出勝負,所以誰能先擊敗對方騎兵便是這一戰最關鍵所在。
回紇一方的戰馬都是大食地區的精良戰馬,其衝擊力要比唐軍戰馬更強。而且騎士多是遊牧民族,騎兵的馬術也要比唐軍更勝一籌。
但唐軍擁有更加精良的裝備,嚴明的紀律,出色的戰術,強大的意誌。
在交戰的開始,雙方半斤八兩,唐軍近些年針對訓練出的騎牆波狀衝鋒戰術要比回紇慣用的離合戰術更加先進。
離合戰術主要是輕騎兵的戰術,以聚散離合為常,通常以騎射遊擊,擾亂對方陣型,若是對方陣型鬆動,則迅速集結,發動衝鋒一舉擊垮對方。
若是對方衝來,己方抵擋不住,便四麵分散,宛如散沙。而後在遠離戰場的區域,再次聚合起來,整合軍勢。
這是遊牧輕騎兵最擅長的離合戰術,在廣袤的平原上很不好對付。
同時對方還有重騎兵,通常也是發動集團衝鋒,與唐軍硬碰硬,戰鬥力十分彪悍不落下風。
魏燃八千鳳林軍並沒有被分配到對付敵方重騎兵的任務上。他雖然不是整場戰役的總指揮,但不妨礙他在完成自己的任務後,做出有利於戰場勝負的行動。
他的鳳林軍為半甲騎兵,騎兵著甲,而馬不著甲,所以擁有比回紇重騎更好的機動力,卻又比對方隻穿皮甲的輕騎更強的正麵對抗能力。這還是不計算單兵個人素質的情況。
他的任務就是在側翼擊敗對方的輕騎兵,然後協助己方重騎背衝對方的重騎兵。
第一個任務很不好完成,就像在大陣左翼,有著同樣任務的趙玄清的部隊,就是屢屢擊潰對方輕騎,然後為了不讓對方輕騎聚合,采用小隊追擊的方式。
結果左翼戰場上,趙玄清與敵方輕騎散遍數十裡,到處都是互相遊擊的模樣,短時間分不出勝負,還極容易消耗馬力。
魏燃根本沒有采用這樣的戰術。
他的鳳林軍編製是有千騎長這種職位存在的,就是一千騎就有一個總指揮。
現在他便以千騎為一個作戰單位,八千騎便排成了八列相距三十步的橫向騎牆陣,並且每一列並不是完美的前後對齊的,而是如一個階梯狀排列。
比如第一列距離己方重騎部隊隻有五十步遠,第二列就至少有八十步,第三列便有一百一十步,依次排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