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曾國藩畫河圈圍(5)
曾國藩統兵半載,斬獲甚少,慈禧太後不悅,道:近年,李鴻章不惜重資,購求洋匠,雇覓英法洋弁,設局派人學製,源源濟用。各營得此利器,足以摧堅破壘,所向克捷,大江以南逐次廓清,功效之速,無有過於是也。然曾國藩督率淮勇,剿撚半載,無甚大成,似是水土不服,將不濟用。
恭親王奕訢道:曾國藩注重結硬寨,打呆仗;圍擊流寇,非其所長。
慈禧太後道:哀家之意,河洛現無重兵,豫省又無著名宿將可以調派。該處居天下之中,空虛可慮。李鴻章謀勇素著,且年力壯盛,可以親曆行間,李可親自督帶楊鼎勳等軍,馳赴河洛一帶扼要駐紮,幫辦曾臣國藩,就近會剿撚匪,兼顧入陝門戶。江督空缺,即著吳棠署理;其漕運總督印務,即交李宗羲暫行署理;丁日昌熟悉洋務,以之署理江蘇巡撫,可期勝任。
慈安太後道:兩江乃曾李禁臠,豈懇輕易出讓!
慈禧太後道:為大清百年計,投石問路耳!
奕訢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此乾預,曾恐難以從命。
慈禧太後道:曾國藩、李鴻章、吳棠等接奉此旨,彼此函商。如果意見相同,即著迅速複奏,再明降諭旨,分飭遵行。晉湘遙迢,曾國荃恙病未愈,尚難赴任;可就近入鄂,委以撫任,以為之用。
曾國藩接旨,疏曰:目下賊勢趨重東路,不特秦、晉暫可無患,即宛、洛患亦稍輕,自當以全力專顧東路。李鴻章即便赴洛,亦無可剿之賊。
臣剿撚匪,全賴淮軍諸勇;李鴻章入洛西行,若撤去臣布置已定之兵,豈不坐視魯蘇之糜爛而不顧?
李宗羲年初奏署鹽運司,複擢安徽臬司、江南藩司,一歲三遷,已為非常之遭際。該員廉正有餘,才略稍短,權領封圻,未免嫌其過驟。丁日昌近年擢任兩淮運司,雖稱熟悉夷務,而資格太淺,物望未孚。
臣曆觀前史明訓,軍事之進退、緩急、戰守、屯駐,統帥主之,朝廷之上不宜遙製;廟堂之黜陟將帥,賞罰百僚,天子與左右大臣主之,閫外之臣不宜乾預。
朝廷遙製兵事,其患猶淺;從古統兵重臣遙製國命,未有能善其後者。
閫外乾預內政,其害實深;密保尚且不敢,會商更覺非宜。臣不俟李鴻章、吳棠商定,直抒管見,未審有當於萬一否。
國藩疏畢,急谘李鴻章:漕督吳棠拆堰製災、圍城賣地,殊非良人;江督易手,波瀾橫生。兩江乃吾餉源重地,兩江若在,軍餉必足,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煩請少荃思之複思。
李鴻章接曾國藩谘文,即以冒然北進,權責難分,易成掣肘,致賊四溢,卻之。
慈禧太後接曾、李奏言,歎息一聲,再無言語。
雉河集戰後,撚軍兵分二路,梁王張宗禹西奔入豫,繞越周口、信陽,徑入鄂北襄陽境內。遵王賴文光、魯王任柱攜手北顧,盤桓於皖、豫、蘇、魯邊區,伺機而動。
1865年11月下旬,賴、任二部複重張宗禹之道,繞越周口,強渡沙河,進駐宏濟橋。眾將士逐月奔波,苦不堪言。
魯王任柱進稟:劉銘傳妖兒躡蹤追隨,已近三月,今已麇集沙河對岸,可否擇地圍殲,以絕後患。
賴文光道:劉妖悍兵近萬,洋槍洋炮,甚難阻擋,非合梁王大軍,不能聚殲。速遣快馬,傳報梁王,折返豫地,合力逐妖。
任柱道:劉妖大軍倘若渡河,戰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