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宮太後接毛昶熙、李鴻章奏章,急召軍機大臣議商。
慈禧太後道:塘沽、登州、牛莊三口通商之處,不必專設大員,所有洋務海防均宜責成直隸總督悉心經理。毛昶熙之奏言,可乎?李鴻章之增擴機局、募兵護直、構築糧台、疏浚河道、添設海關稅衙,準乎?
恭親王奕訢道:啟稟皇上、母後皇太後、聖母皇太後,政令不一,士民無所適從,宜會合督臣以一事權。辦機器、購洋槍、置洋炮、造輪船,凡有益於國家者,有請必行。
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文祥上言:啟稟皇上、母後皇太後、聖母皇太後,毛昶熙曾言,功成而喜者,常人之同情;功成而懼者,聖人之遠慮。其人功成釋兵,全身而退,無一絲遊移,其老成謀國,於斯見之。
慈禧太後道:李鴻章、毛昶熙等所奏,毋庸再議。速傳諭旨,天津洋務海防,較之保定省防,關係尤重,必須專歸總督一手經理,以免推諉而責專成。便宜行事起見,直督應於海口春融開凍後,移駐天津;至冬令封河,再回省城;如天津遇有要件,亦不必拘定封河回省之製。
文祥道:啟稟皇上、母後皇太後、聖母皇太後,倭國使臣柳原前光、花房義質等來京叩訪,屢欲簽約定規,奴才不敢定奪,懇請皇上、皇太後速下諭旨。
慈禧太後道:六爺何意?
奕訢道:倭國之人天性涼薄,與之交往,須慎之又慎。
慈禧太後道:傳諭各省督撫將軍,速即協奏與倭國簽約定規事宜。
倭國使臣柳原前光至京月餘,屢屢碰壁,遂輾轉至天津,遊說直隸總督李鴻章,幾番客套,柳原上言道:英、法、美、俄諸國,強與我國通商,我心不甘,而力難獨抗。惟念我國與中國最為鄰近,宜先通好,以冀同心合力。
李鴻章聞聽,心有戚戚焉,私謂某幕僚道:五載之前,吾即致書恩師,中國已開關納客,無論遠近強弱之客均要接待,無例可以拒阻;與倭國睦鄰友好,未始不為西洋多樹一敵。
幕僚道:倭國之人,專行詭計,不可輕信。
李鴻章道:前時發逆橫行,蘇浙糜爛,西人脅迫,倭國不於那時乘機內寇,又未乘危要求立約,亦可見其安心向化矣。
安徽巡撫英翰甚惡倭人,上疏曰:倭雖屬彈丸小國,然其欺軟怕硬、口是心非,吾國與其驟然交往,恐貽後患。
直隸總督李鴻章與兩江總督曾國藩函商良久,上疏曰:聞該國自與西人定約,廣購機器兵船,仿製槍炮鐵路,又派人往西國學習各色技業,其誌固欲自強以禦侮。究之距中國近而西國遠。籠絡之或為我用,拒絕之則必為我仇。將來與之定議後,似宜由南洋通商大臣就近遴委妥員,帶同江浙熟悉東洋情形之人,往駐該國京師或長崎島,管束我國商民,藉以偵探彼族動靜,而設法聯絡牽製之,可冀消弭後患,永遠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