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浙行省浙東道,台州路黃岩縣。
海水無風時,波濤安悠悠。
可吃不飽肚子的百姓卻無暇顧及大海深邃迷人的景色。
曆朝曆代,販賣私鹽的利潤都在一切行列之首,是故以身試法的鹽販屢禁不止。
元朝統一全國之初,江浙一帶就有很多人卷入了製販私鹽的活動,官府僅在鬆江府上海縣一地就先後捕獲“鹽徒五千”。
隨著朝政的日益**和民眾生存條件的惡化,各地特彆是沿江並海一帶更是私鹽公行,派去督辦此事的官差也隻想著從中牟利,毫無作為。
此刻在黃岩縣一個煮鹽的亭場裡,一個麵色黝黑的漢子正扛著兩個鹽袋運往官船。
日頭正盛,漢子被曬的汗流浹背,看上去辛苦至極,但腳步卻極為麻利。
麵黑的漢子就是文要找的方國珍,此人家裡世代沿海而居,以佃農和在海上販私鹽為業。
到了此輩共有親兄弟五人,方國珍排行老三,為人仗義,頭腦聰明。
方國珍得知了前些日子官府在淮東剛捕獲了大量私鹽後,便不敢冒著危險繼續與兄弟們鋌而走險,於是想辦法賄賂了官營鹽業的亭長,到亭場裡幫著朝中有“路子”的老爺們做事,雖說利潤會少了許多,但好歹在安全上也多點保障。
畢竟自己身後還有一大家子人需要負擔,方國珍做事向來謹慎小心,在沒有安全的保證下不願做大膽的嘗試,寧可全家一起勒緊褲帶餓上兩頓,作為家中頂梁柱的幾個男人也絕不能出什麼閃失。
好在方家五個兄弟都勤勞肯乾,力同心,方家的生活也就過得越來越好,再有方國珍仗義豪爽的名聲在外,所以方家人在黃岩縣當地小有聲名,奔赴黃岩縣的文也得以順利地找到了他。
文心中清楚,想要控製溫、台兩地的海權,除了要在元廷的虎口中拔下一顆門牙以外,不可躍過的便是眼前這個方國珍。
對於這位在元末曆史上首位起義成功的海上梟雄,文是很感興趣的。
尤其在得了鄒普勝的推薦以後,文又花費了充足的精力和時間來了解此人的脾性和背景,甚至在到達黃岩以後不惜扮做亭戶鹽丁潛伏在他的身邊。
“三哥,不好了!”方家的老四方國瑛遠遠跑來,麵色焦急地喊道。
方國珍有些不滿地責備道:“毛毛躁躁的,天要塌下來了不成?”
方國瑛站定後來不及把氣喘勻便接著道:“三哥,你若不趕緊拿個主意,天可就真的塌下來了!”
見四弟如此著急,方國珍不敢大意,趕忙放下鹽袋,撫著他的後背問:“你說清楚,怎麼回事?”
跟在其身後的文也跟著放慢了步伐,豎起耳朵聽兄弟二人的對話。
方國瑛急聲講述道:“剛才那些蔡亂頭派來的人又去家裡胡鬨,大哥和二哥實在忍耐不住,就出手將那些人給打了一頓,可沒想到這群海寇竟然惡人先告狀,轉頭跑去報官說我們方家實際上是那蔡亂頭的同黨!”
“此事當真?”方國珍沉聲問道,臉色也變得愈發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