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定計劫糧(1 / 2)

落日胡塵 寒聞冬 3534 字 10個月前

() 康裡崉崉慶幸自己有李察罕相助,能躲過這一次朝廷的責罰,殊不知這一切都是文瑄的設計。

明教在江浙的勢力雖然因青龍堂之亂跌至式微,但江浙一帶的形勢卻也按照文瑄的預期逐步發展,悄然間借助明教的力量為自己爭取到了足夠的利益。

有沈萬三投至麾下,並助其獲取了陸氏家產,是為財力。

方國珍在自己的扶持之下高舉反旗,占據了無遙島,是為兵力。

隻要兩者能夠相互配合,假以時日,海上的貿易航路定能順利展開,那就意味著文瑄可以迅速積累到更多的財富。

在這個遍地饑民的年代,有了無可匹敵的財力就意味著在亂世之中有著源源不斷的兵員補充和製作精良的軍資配備。

財力和兵力相輔相成,便在亂世之中有了自保的資本。

將這樣一張底牌握在手中,文瑄幾個月以來時刻懸著的心終於安穩落定。

文瑄明麵上雖在養傷,在外界看來毫無動靜,但是在背地裡則時刻謀劃著如何進一步幫助方國珍穩定局勢,爭取早日能夠將溫、台二地緊握手中。

借助方國珍在台州一帶的聲名,在沿岸各處大肆宣揚其幫助百姓鏟除蔡亂頭的義舉,鼓勵更多想反抗元廷的人一同入海起義。

許多不堪忍受元廷壓迫的漁戶和鹽丁入海都望風來投,島上的義軍人數也因此擴充得飛快,轉眼就有了兩千餘人。

文瑄秉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除了將一些死忠於明教的精銳弟子之外,其餘願意留在島上的人皆組成義軍,交由方國珍統領,自己則重新隱藏到暗處,不再輕易露麵。

江浙的局勢一時之間風平浪靜,文瑄也將無遙島的名字改成了當初蘇生隨口說出的無憂島。

可好景不長,算上老弱婦孺,無憂島上畢竟有幾千張嘴要養,島上的供給不能全指望著沈富運送,義軍又不可能像蔡亂頭一樣劫掠村縣,因而隻能將目光對準了元廷的漕糧。

元朝由江浙行省運糧送往大都的海運路線均是由劉家港(今太倉港)入海,大致開辟過三條:

第一條航線是至元十九年(1282年)所辟,由於這條路線是沿著海岸線走,淺灘多,行船危險,糧船在行船過程中及逆風又逆水,行程極為緩慢,所以元廷不斷地此基礎上設法開辟第二條航線。

十年之後,第二條航線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應要求被開辟出來,這條航線多采用直線運輸,航程縮短,且便於趕風選向,在耗時上縮短了不少,約半月便可到達。

有了這兩條航線在前,更為便捷的第三條航線在一年之後,也就是至元三十年(1293年)被開辟出來。這一條航線吸取了前兩條航線的經驗,將航線更為遠離海岸線一些,取道更直,航期更為縮短,因而此後的朝廷漕運大多采用這條航線。

方國珍等人自幼混跡沿海,吃住都在海船之上,對這些事可謂是信手拈來,更不用說有不少來投靠的都是些曾在劉家港待過的船工和民夫。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