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城中燈火通明,數百人簇擁著韓山童的屍首去往城南連夜下葬,文瑄也引著韓淩玥跟在其中。
韓山童的屍體被元兵掛在城頭風吹日曬已有許多時日,時至今日才被救下,韓淩玥早就哭成了淚人。
好在不少忠誠於韓山童的教徒也都紛紛落淚,才不至於被旁人懷疑到身份。
明教教徒曆來講究裸葬,韓山童被奉為明王,自然也要按照規矩行事,將其屍骨找了處風水極佳的地方掩埋便算是厚葬。
安葬韓山童的過程中,跪拜著的眾人皆掩麵而泣,更有甚者慟哭失聲,感念其救命的恩德。
葬禮過後,有一人出聲建議道:“明王故去,咱們義軍不能沒有人引領,劉元帥既然是劉光世將軍的後人,依我看,便理當由他做我們的統帥!”
“對啊!要不是劉副堂主有此氣魄,勇於帶我們繼承明王遺誌,我們玄武堂恐怕已經成了一盤散沙了,哪裡還能攻下潁州城?”
出聲的二人皆是明教玄武堂的壇主,一人叫關鐸,人稱關先生,身材清瘦,武藝高強,足智多謀;另一人被喚作“破頭潘”,本名潘誠,膀大腰圓,天生神力,驍勇異常。
兩人往日皆是韓山童手下,對其忠心耿耿,今日眼見劉福通的忠義,對其心服口服,遂暗中商量願意追隨於他,此番言論便相當於投名狀。
劉福通聞言搖了搖頭,鄭重道:“明王實為徽宗之後,他雖為奸人所害,但其子韓林兒才是大宋正宗,我們都應奉其為主,儘心儘力輔佐於他才是。”
“可是為何不見其人?”關鐸疑惑地問,眾教徒也對此紛紛詢問。
劉福通解釋道:“時局不明,我怎敢讓小明王身陷險境?大家放心,我已差人護送小明王隱匿起來,待我們大業初成,便可將其迎回。”
見劉福通對韓山童如此忠心,關鐸和潘誠等人對其愈加敬佩。
文瑄和韓淩玥見到此景則相視無言,在確認殘害韓山童的真凶之前,劉福通的表現越是忠義,其嫌隙也就越大。
次日,劉福通下令開倉放糧,食不飽腹的百姓無不拍手稱頌,不少人願意投靠義軍。
為百姓發放糧食、兵器的韓咬兒擔憂道:“如今我們穿著的都是元兵的盔甲,日後征戰起來恐怕不好辨認敵我。”
劉福通淡然一笑,“明王生前不是就想到這個問題了嗎,早已為我們想好了辦法。”
說罷吩咐從袖中掏出一塊紅巾係在了頭上,“對隻要我們自己人的頭上都係上紅巾,那交戰之時是敵是友不是一看便知?”
關鐸、潘誠等人也儘皆讚成此舉,於是義軍開始征集百姓家中紅布紅巾,撕成條狀紮於頭上,用以區分敵我,百姓由此便稱明教義軍為紅巾軍。
短短一日之內,許多百姓見義軍殺的元軍落花流水,占領潁州後對百姓秋毫無犯,更是開倉放糧,紛紛願意加入。
劉福通派人清點整編人員過後,發現已經竟已眾至五六千人,眾人對抗元廷的信心立刻更足。,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