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夠將生死置之度外之時,所懷念的都是最平凡普通的往事,韓咬兒便是如此。
他沒有讀過書,沒有習過武,家鄉鬨災,家人為了躲避徭役四處搬遷求生,幾次三番下來,他也就成了最低等的沒有戶籍之人。
加入明教之前,他同無數日夜操勞著求生的百姓過著一樣的生活。
在地裡務農的時候便祈求著來朵雲遮擋日光,免得讓自己背後燙傷。
久旱無雨的時候就嚷嚷著龍王爺快來施展法術,若真求來了雨就跪地叩頭謝恩,求不來雨就隻能抬頭罵一句“他娘的”,解解心中的怨氣——因為他們罵老天不會迎來報複,罵田主和衙役會迎來自己無法承受的後果。
親人病重後沒錢請郎中看病,就隻能到寺院、道觀裡逢人便拜,求僧人和道士給畫個符,念個咒,祈求讓他們多活幾天。
他們樸實、簡單、純粹,這樣的淳樸百姓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
莊稼熟了,我自己尚且吃不飽肚子,你們官兵卻要來儘數搶走,我對你們就隻有恨。
家人都餓死了,我正在嚼樹皮挖草根,餓的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時候,有人給了我一張大餅填飽肚子,那我這條命就理所應當是他的。
元廷當官的人、得了貴族封號的人、身為田主的人,都是他們心中的仇敵和希望進行反抗的對象,農活做累了休憩時免不了要罵上幾句。
反過來,哪個行省有人造反、起義,惹得給這些官老爺們不自在了,那就是他們心中的大英雄、真豪傑。
明教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得以壯大聲勢的,韓山童想儘了一切辦法救濟窮人,拉攏富人,此中付出的心血不言而喻。
拉攏到的富人如劉福通、芝麻李等一心向善,甘願放棄家財資助百姓,投身明教推翻元廷。
就記到的窮人便是韓咬兒這樣的貧苦之輩,他們不光受到了實打實的恩情——用來果腹的無償的麵餅,也受到了韓山童這樣的大英雄的尊重。
這樣的尊重比吃食更加重要,這樣的尊重猶如黎明前的曙光撥開了他們心中的黑暗和絕望,讓他們找到了自己活下去的意義,並甘願為了這個看似不切實際的理想去奮鬥,去努力,去忍受。
就是這樣的一群人聚集成了這一時期的明教,將腐朽元廷壓製下的希望之火悄悄點燃。
隻可惜,明教畢竟是一個創始人和領路人帶著私心和野心創立的雜糅組織,它來者不拒的接納方式逐漸暴露出了一個又一個致命的缺陷。
人心不齊便是其中首要的一條。
人心背馳之下難免各行其事,派係林立,產出害群之馬也隻是時間的問題。
雖無實據能夠證明是杜遵道在背地裡加害了韓山童,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讓韓咬兒這樣的明教元老所憎惡,所以大家才願意站在劉福通的一方,哪怕是需要他們頂在前線對抗元兵,奮力殺敵。
你杜遵道一聲不吭,背後使壞,屢屢想給韓大哥辛苦種的“莊稼”搶走,那你就是這天底下獨一份的大惡人,我就與你勢不兩立!
好嘛!
你見老子打起架來厲害,就背地裡要給老子錢財,甚至要給老子討個俏婆娘,來讓老子給你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