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有的人他臉都不要了(2 / 2)

走的時候他背影孤寂,語調悵然:“他鄉終究非吾鄉,天下之大,竟無我藺正一片容身之處,唉。”

瞧那一聲歎息,弄得程靈簡直都要覺得自己是罪大惡極了。

如今上元節過去,新式的榨油機暫時還沒能完全弄出來,倒是綿紡機,有了大進展。

程靈後來又仔細了解過當地的棉花使用曆史,知道了在雍州,這個棉花其實並不完全是個新事物。

棉花的種子最初其實應該是從海外傳來,隻是由於缺乏成熟的紡織技術,人們對棉花的利用就很原始粗暴。

正如劉柱所說:此物能保暖。

人們就直接將棉花當做是填充衣物的保暖物,除此以外,棉花沒有其它用處。

也是因為這個,棉花的種植沒能大規模推廣。除了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山上有一些野棉外,十裡八鄉種棉的人也不多。

程靈後來將雍州一帶能夠收到的棉花基本上全都收了,加起來總數也有個五千斤。

這個數目,說實話其實還挺出乎程靈意料的,比她原先設想的要多多了。

五千斤棉花,堆在程氏工坊的庫房裡,就等著織機到位。

說起綿紡機,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華夏曆史上閃耀過熠熠光輝的一位偉大人物:黃道婆。

黃道婆改良的棉紡織機,在程靈的手機裡也有著圖示記載。

隻可惜這個記載並不全麵,就像一些曆史資料上自帶的配圖:大致的形狀和解說都有,但要想憑借這種粗陋的圖紙,直接將東西製作出來,卻有難度。

很遺憾,這方麵程靈走不了終南捷徑,就隻能憑借圖示的方向,不停地試驗和製作。

“郎君回來了,快來看看,您說的手搖腳踏效果,您看看是不是這樣?”

這一天,程靈西郊的莊子裡回來,剛一進門,就被守在門外張望的邊二郎給喊住了。

邊二郎搓著手滿臉是笑,帶著程靈直奔隔壁工坊而去。

程靈進了工坊東廂專門被開辟出來的一間木工房,抬眼就看到一台高高大大的軋棉機。

那軋棉機的後方站著一個人,正興奮地一邊搖動著機器旁邊的一個搖杆,一邊又用腳踩踏著下方踏板。

這人不是彆個,正是藺大儒!

藺大儒一搖一踩,皮棉從這頭進入,到了另一邊,白胖胖的完整棉花就被吐了出來,而棉殼和棉籽則從旁邊噗地飛出。

剝剝剝,隻聽一陣陣棉殼掉落的聲音響起,藺大儒聽著這聲音,卻是露出一臉陶醉相。

見到程靈過來,藺正哈哈大笑:“愚之啊,你這些部曲都是寶貝啊,手藝當真了得,這個軋棉機,用起來真是有趣極了!”

程靈也覺得邊柏鬆這一派人非常了不起,在各方麵條件都有欠缺的情況下,憑借她的簡單引導,他們就能通過不懈努力和改進,將這軋棉機最終製作出來。

藺正玩了一會兒機器,過足了癮,又招呼程靈:“你來試試,看看是不是還有什麼問題?”

(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