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家有賢妻男人不遭橫事(2 / 2)

白骨大聖 咬火 6720 字 11個月前

黃子年夫婦二人聞言,都是發出一聲驚呼,連忙求老道士給他們詳細說說五臟道觀的曆史,還有晉安的事,為什麼能認識府城那麼多有頭有臉的大人物?

或許是因為重回故地的關係,老道士今天已經興奮了一整天,前前後後忙活了一天都不覺得累,反而越說興致越高,開始繪聲繪色說起來:“關於五臟道觀與白龍寺住持、府尹大人、都尉將軍的事,還得從去年的陰邑江幾次斷流,小兄弟和白龍寺住持一起附身紙紮人,也探千窟洞說起”

接下來,道觀廚房這邊時不時傳出幾聲驚呼聲,聽到龍王墓、千年屍王騰國國主、水神娘娘等驚心動魄處,黃子年夫婦一邊後怕一邊又忍不住聽得津津有味。

而晉安現在在乾什麼呢?

晉安在給每座神殿都點上香燭,再給道觀點上燈籠,燭火與燈籠把道觀照得燈火通明,然後與登門拜訪他的何府大夫人、薛府家主、賈家新一任家主坐在棺材鋪門口,打聽府城、康定國這一年來的變化。

棺材鋪老板林叔也加入他們的談話。

入夜的宵禁,是禁止幾個坊市間溜達,同條街道的街坊竄門倒是沒有管得太嚴。

所以他們這一桌人坐在棺材鋪門口喝茶水閒談,倒是沒有巡夜衙役和鄉勇來驅趕,即便真看見了,也都會假裝沒看見的路過,可不是人人都敢給三大世家甩臉色看的。

靜謐空曠的夜幕下,傳來幾聲腳步聲打破街道平靜,果然被老道士說中,是白龍寺的住持來了。

不僅白龍寺住持來了,就連白龍寺羅漢堂堂主,脾氣火爆的空明和尚、證道院長老的弘照和尚,也都來了,這二人都是當初跟晉安一起下千窟洞龍王墓的老熟人了。

見到白龍寺住持,晉安幾人都立刻起身迎接:“晉安見過住持,空明堂主,弘照長老。”

“何氏攜小女見過住持和幾位高僧。”大夫人起身做了個萬福,今日的大夫人看得出來經過靜心打扮,秀發一絡絡盤成發髻,插了兩支金絲孔雀,既襯托了貴氣又不顯得珠光寶氣庸俗,腕上戴著一串黑珠,如綠葉襯托鮮花,把手腕映襯得細膩與雪白。大夫人身著深藍色織帛長裙,袖口略鬆,腰身緊收,白色織腰帶束出一朵梅花,既應景了寒冬開臘梅的豔麗而不妖,清幽而淡雅,蒼古而清秀,而淡藍色長裙在冬季裡既不枯燥沉悶又不顯得太突兀,再披一件白絨厚披風,不失女子的柔弱美與清冷美。

白龍寺住持幾人一一朝三大世家行禮。

“阿彌陀佛,一年半不見,晉安道長不僅心性更沉穩了,而且在修行方麵也有了長足進步,世人總說士彆三日當刮目相待,放在晉安道長身上那就是一年多不見天翻地覆,晉安道長快要突破第三境界了吧?”果然不愧是誇誇寺住持,住持一點都沒變,一來就把晉安誇得手忙腳亂。

這個時候,夜幕下安靜街道傳來了馬車車軲轆聲音,不久後,有一輛馬車停在五臟高官門口,接著從馬車上下來兩人。

正是好久不見,神采依舊的府尹大人和都尉將軍。

二人下了馬車,看到晉安幾人都坐在門口閒聊,都是一愣,然後抱拳歉意道:“抱歉來晚了讓諸位久等了,白日公務太多抽不開身,一處理完公務就立刻和都尉將軍一起來五臟道觀。”

府尹大人見晉安也在場,喜上眉頭笑說道:“哈哈,果真是晉安道長回來了,晉安道長這一走就是一年多了無音訊,連封報平安的書信都沒有寄來,看來晉安道長是故意不把我們幾個老夥計當朋友,故意躲著府城裡的大家。”

這時,馬車上又下來兩人,正是龍王墓一彆後,跟著都尉將軍一起混的哭喪人兄弟倆。

這一對活寶一出現,就立刻一哭二鬨三上吊,扯著嗓子尖嚎,哭得晉安一個頭兩個大,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有人在給晉安哭喪,晉安發生了不測。

今天是故人重逢,理應喜悅,哪有一臉哭喪表情的,大家趕緊阻止哭喪兄弟倆繼續抱著晉安嚎啕大哭。

晉安向府尹大人解釋道:“這次去了趟西域和吐蕃,那裡地廣人稀,不在康定國治下,沒有驛遞傳遞書信,讓府尹大人,讓大家擔心了,確實是我考慮不周到了。”

府尹大人當然不是真的在怪晉安,隻是開個玩笑,聽到晉安竟去了西域和吐蕃那麼遙遠,他麵色一肅:“晉安道長一路上可太平?可有找到陳道長和削劍?許久不見削劍那位徒孫,甚是想念。”

當得知晉安隻找到老道士,還未找到削劍,氣氛一下有些沉悶,好在這個時候黃子年走出道觀,說陳道長已經炒好家常菜,可以開席了。

因為晉安的回來,府城裡有太多人心被牽動,上到朝廷官方背景,下到民間權貴,一雙雙目光都關注向一座五臟道觀。

但今天的五臟道觀不再是小小道觀,而是發揚光大的府城第一道觀。

這一夜,五臟道觀裡推杯換盞,歡聲笑談聲,在夜空回響一夜,讓這座空寂了太久的道觀,重新熱鬨起來,再次充滿煙火氣息,大家秉燭夜談一夜,述說彼此經曆,尤其是聽著晉安一路上聞所未聞的驚奇經曆與冒險,大家都舍不得離開,但是無奈公務纏身,白天還有許多事務處理,最後意猶未儘的離開。

“晉安道長,今晚我們再來找您相聚,今晚跟我們談談您在吐蕃的冒險經曆。”大家坐馬車離開前,一步三回頭,那叫一個不舍。

晉安:“好,一定一定,有朋登門,那是五臟道觀的榮幸。”

就在都尉將軍要坐府尹大人馬車離開前,晉安喊住對方:“都尉將軍,怎麼不見李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