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京城鎮國寺來的和尚(6k大章,求訂閱求月票)(2 / 2)

白骨大聖 咬火 14384 字 11個月前

鎮國寺。

那可是來自北方京城的第一大寺,是佛陀心目中的佛法聖地。

甚至可以說。

康定國那麼多佛寺、佛陀,都以能進入鎮國寺參悟更高佛法為畢生所求。

高僧宣唱了一句佛號,阿彌陀佛,施主客氣了,你我皆是康定國子民,理當遵守康定國律令,施主你也是職責所在,盤查每位過路人是理所應當。

“慧真法師您是鎮國寺的高僧,您這次來到我們武州府府城,是不是因為龍王案的事已經傳到京城,鎮國寺特地派出高僧來幫助我們調查龍王案的?”

守城兵丁見眼前高僧很好說話,人慈悲為懷,於是大著膽子問慧真法師這次來府城的目的。

“阿彌陀佛。”

“龍王案老衲在路上倒是略有耳聞,相信府尹大人會妥善處理民間俗事。”

“老衲這次來府城,主要是去一趟白龍寺見見舊友和辦一些事。”

高僧道。

守城兵丁聽慧真法師還有要事要辦,不敢再阻攔,最後在他的畢恭畢敬護送下,被稱作慧真法師的高僧,拄著禪杖,一路往城內唯一一座矮山的白龍寺方向走去。

當穿過幾座坊市,慧真法師路過擺放在城中的那尊駝棺石牛時,人停下腳步駐足。

“這就是武州府相傳從陰邑江下打撈出來的石牛,那位屍解仙失敗的前輩遺物嗎?”

慧真法師駐足許久,許久。

目光裡有惋惜。

有感歎造化弄人。

有不勝唏噓。

最後,他朝石牛雙手合十,低低歎息一聲:“世間是一個大苦海,眾生皆是落水的人。”

周圍路人頻頻側目向這位給一尊石牛行禮的老和尚,但慧真法師並未理會世俗目光,他繼續行完禮後,拿起杵在一邊的精鋼禪杖,轉身離去,徑直往白龍寺方向而去。

當慧真法師離開後,有路人走近驚訝看到,慧真法師原本站的地方,堅硬石板路麵上留下一個孔洞,那孔洞深有一指。

這個孔洞正是剛才禪杖杵立的地方。

大家這才明白過來,他們剛才碰到了一名高僧,人群沸騰,當他們想起來要找離去的高僧時,發現街市上人來人往,高僧的身影早已經消失不見在人群裡。

隻留下他們懊悔剛才怎麼沒跟高僧攀上關係。

府城矮山上的白龍寺,修葺得金碧輝煌,宏偉壯觀,如同木秀於林,全城百姓隻要抬頭就能瞻仰到佛法普度。

當慧真法師來到山腳下時,這裡香火信徒繁忙,人流絡繹不絕。

山腳下有叫賣聲,有吆喝聲,還有頑童跑老跑去的追逐嬉鬨聲。

那些叫賣聲裡有賣香燭的,有賣擔擔麵的,有賣糕點的,有賣素包的,有賣小孩麵具冰糖葫蘆的……

白龍寺山腳下車水馬龍,人頭攢動,儼然成了府城最熱鬨最繁華的地段之一,甚至還看到有不少僧人出入一家家鋪子在收租。

白龍寺山下這一大片街市,都是白龍寺的產業。

看著佛寺門前的熱鬨繁華,慧真法師皺皺眉。

佛門是清淨之地。

這一張張斤斤計較的商人市儈臉,擾了佛祖清靜,讓佛寺裡的僧人們哪還有心思靜下心修煉佛法、佛心。

恐怕這佛心全都鑽進錢眼子裡去了。

“自從進入京城鎮國寺靜修更高佛法,這一彆就是十幾個春秋,現在的白龍寺不再是老衲熟悉的十幾年前那個白龍寺。如今的白龍寺,已經變了味,變成銅臭味。”

慧真法師看著在一家家鋪子裡收租的僧人,搖頭歎息,索性眼不見為淨,他拾級而上,踩著一級級石階,登山向山頂的白龍寺。

白龍寺占地很大,修建得大氣,宏偉,黃牆金瓦的高大樓閣,如同一座座宮殿,精美絕倫。

那些金瓦在陽光下,金光燦燦,金碧輝煌,猶如來到了傳說中遍地都是黃金的佛國宮闕。

隻是第一眼就震懾住人的心神,感覺氣勢磅礴,人洗禮在佛光下,萬象排空,驚歎天地之奇妙。

讓人忍不住心生敬仰,敬拜,仿佛自己真的來到佛國聖地。

所謂的金瓦,是由打磨光滑的銅片,也有在銅片上包以金箔或赤金的瓦片。而在金瓦屋頂的屋簷下,還垂掛著、寶盤、雲紋、法鈴等驅邪避凶之物。

這金瓦屋頂的建築,在佛門也叫“金頂”。

也叫“佛光”。

佛光普照。

普度眾生。

世間就是一個苦海。

人人都是落海的人。

人人又都想跳出苦海,到達心之彼岸。

所以世俗執念越深,身陷苦海越深的人,越是參拜鬼神和滿天神佛。

現在還是白天,白龍寺裡的香火旺盛,在各個大殿、小殿、廣場香爐前,擠滿了來此地燒香拜佛祈福的大戶人家女眷,書生,居士,公子,鄉紳,以及更多的平頭老百姓們。

就連白龍寺匾額,都是鎏金的大字,這白龍寺香火能長盛不衰的確是有道理的。

慧真法師還沒進入白龍寺,被守在白龍寺門口的武僧給攔了下來:“不知這位大師怎麼稱呼?”

“是來自哪座僧廟?”

“這趟登門拜訪我白龍寺,是來尋人還是有事?如果是尋人,可有拜訪的請帖或書信。”

那武僧倒是客客氣氣。

並沒有怠慢,傲慢。

慧真法師見自己被攔在寺院門外,於是從袈裟裡取出官家度牒遞給對方武僧:“老衲在白龍寺出家時的法號是慧真。”

“慧真?”武僧麵露狐疑。

“你們誰有聽過嗎?”

“沒聽過寺裡有這位前輩法號。”

“沒聽過。”

“我也沒聽過。”

聽著眼前幾名武僧小輩的對話,慧真法師那顆靜禪佛心起了漣漪:“阿彌陀佛,果然物是人非了,十幾年後都已經沒人認得我這個老和尚,想不到十幾年後回一次家,會被拒之門外。”

遊子歸家。

卻連家門都進入不了。

慧真法師話中也說不出苦楚多,還是感慨多。

眼前這幾名武僧雖然不認識慧真是誰,但他們都認識字,當看到官方度牒上的鎮國寺幾個字時,全都大嚇一跳。

馬上有人跑進白龍寺,沒多久,來白龍寺上供香火的百姓們便看到,白龍寺裡平時求簽問卦都見不到一次麵,平時深居簡出的一群高僧,手裡捧著袈裟下擺,麵帶狂喜神色的匆匆跑出白龍寺。

然後在一眾驚訝、錯愕的目光下,百姓們看到白龍寺裡那些高僧,居然全都畢恭畢敬的出門迎接一位老和尚。

最終,那名老和尚被白龍寺高僧一路迎向寺內私人宅院,把圍觀看熱鬨的百姓們拒之門外。

私人禁地,嚴禁外人闖入。

白龍寺修建得如同一座小型宮殿,慧真法師一路走來,處處可見雕梁畫棟,漢白玉石,恢弘,氣派,白龍寺富得流油。

“慧真師弟,當年我們一眾師兄弟裡,隻有你是我們幾人裡佛性最高的人,你都進了京城的護國寺精修跟高深佛法。”

“反倒是我們幾個師兄弟,佛法不精,塵根無法徹底斬斷,一輩子故步自封在府城白龍寺,油儘燈枯的油儘燈枯,風老殘燭的風老殘燭,當年同年剃度出家入白龍寺的三十幾人,如今隻剩我們五人…哎,時光荏荏,歲月催人老,我們不服老都不行了。”

說話者是名老態龍鐘的老和尚,他走路連腿腳都有些不利索了。

臉上長滿黑灰色的老年斑。

估計也是油儘燈枯,壽元將近之年了。

“難怪當年的慧真師兄,連方丈都可以舍棄不要,當年的慧真師兄早已有了鴻浩之誌,誌不在偏於一隅的武州府。”這次說話者是名略有些駝背的老僧。

“京城鎮國寺佛經妙法典藏無數,那可是無數佛門子弟心中向往的聖地,慧真師兄當年在我們幾個師兄弟裡本就是慧根第一人,能夠前往京城鎮國寺繼續精修佛法佛性,一點都不奇怪。隻是這一彆有十幾載,書信來往漸漸不便,不知慧真師兄如今佛法精修到何種境界了?”

又有一名白龍寺老僧說道,嗓子粗獷一些,年紀是幾名老僧裡最小的,是名古稀之年的老僧。

在白龍寺私人宅院裡兜兜轉轉,一行人來到了一間禪房,相繼坐下。

慧真法師麵色和善的一一應付眾人的諸多問題。

其實這些人並不是他的同個師父師兄弟。

而是同年一起剃度出家入白龍寺的同一批人。

隻是歲月一轉,當年的故人都已入了黃土,僅剩下他們幾人。

“慧嚴、慧池師弟呢?怎麼不見我兩位師弟迎接我?”慧真法師環顧一圈周圍圍著他的老僧,疑惑問道。

這慧嚴、慧池,才是與他同個師父的師弟。

同脈師弟一個都沒出來迎接他。

反倒是其他堂的人出來狂喜迎接他。

“慧真師弟你來得不巧,慧嚴、慧池二位師弟因為大限將至,正好都在閉生死關,想要突破境界。”

幾位老僧解釋道。

此時,這幾名老僧,帶著手下一大幫徒子徒孫,足足幾十號人,浩浩蕩蕩歡迎慧真法師的歸來,打斷了慧真法師的思緒,慧真法師一一回應那些晚輩們的恭敬問候。

“禪遠,你過來,見過你的慧真師叔。”那名臉上長滿老人斑,是慧真法師師兄的老僧,在介紹自己的徒子徒孫時,抬手朝人群後招了招。

“慧真師弟,這禪遠是我的關門弟子,哈哈哈,我在禪遠身上看到了當年的你,同樣的那麼天賦卓絕,佛性高深,他在佛法、佛經方麵的領悟能力,比我們幾個老和尚加一起幾百歲還更有見地。天生就是適合修煉釋迦佛法的美玉。”

“哈哈,應該說,禪遠比慧真師弟你年輕時的天賦還要更加卓絕,他是天生的三蓮佛心,體內有三顆心臟,天生神力,佛法浩瀚。所以我給他取法號‘禪遠’,我這個弟子注定要走出比我們幾個風燭殘年老和尚更遠的佛路,尋找到我佛彼岸。”

這名叫禪遠的和尚,年紀很輕。

約摸二十歲左右,氣度沉穩。

他皮膚古銅,略帶黃玉質感,像是琥珀玉色,體魄精壯,結實的體魄充滿驚人力量,並不像普通和尚那種白白淨淨,肥頭大耳,這一看便是橫練功夫了得的武僧。

但他氣度雍容,雙目如星,額頭明亮似在古銅色皮膚下隱隱有佛光照出,看起來不像是普通武僧,而是目藏佛光,佛法精修到了高深,玄奧境界的佛法高僧。

禪遠遞上一杯孝敬茶。

慧真法師接過茶輕抿一口:“的確是鐘天地之靈秀的美玉。”

這時,那名年輕些,中氣足些的老僧,好奇開口問道:“慧真師兄這次從京城千裡迢迢來武州府,怎麼隻有慧真師兄一人前來?”

“不知慧真師兄來白龍寺所為何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