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抬手指向彭澤城,說道:“孫權大軍不日即到,雲為霍靖北介紹彭澤城。”
“請!”
“請!”
霍峻在趙雲的引領下,開始了解彭澤城的地形。
彭澤城與柴桑城不同,柴桑城位於兩湖中央狹窄的陸地上,城池結構極其獨特,與普通漢代城池不同。彭澤城相對正常些,其上控荊楚,下臨皖南,北臨長江,三麵環山。步卒欲入豫章,必破彭澤城。
同時在地形地勢下,彭澤南城牆段依高聳的浩山而建,蜿蜒形似如巨蟒,易守難攻。若欲攻城,唯有從東、西、北三麵強攻。總體來說,彭澤城比柴桑城大,因土壤地基問題,城牆也會略高點。
策馬揚鞭間,霍峻那根白毦鞭格外顯眼,揚鞭遙指東南城的浩山,說道:“浩山居高臨下,俯視縣城四周。若欲堅守城池,浩山不可不屯兵。”
趙雲微微頷首,說道:“雲實如霍靖北之意,浩山高聳險要,若被敵軍所據,非我軍之福。然此前雲兵馬不足,不敢外鎮,今霍靖北領兵至,可分兵屯浩山也。”
霍峻沉吟少許,說道:“據趙將軍情報,孫權將領萬餘兵馬,開赴而來。”
“正是!”
趙雲建議說道:“此前攻略麻屯兵馬計有六千餘眾,孫權屯兵京口兵五千人。今大軍而來,當不少於萬人。若以雲之見,可屯千人兵馬於山上,其餘兵馬固守城池,以為犄角之勢。”
固守城池,並非死守城池,而是要依托城池周圍的地理設施,增強己方優勢,儘可能給予對方殺傷。
東南角的浩山遠高於彭澤城,若霍峻僅依托城池防守,將浩山放棄,讓於江東軍。在守城的初期,霍峻將弱於下風。因而趙雲所說屯兵於上,成犄角之勢將是正確的選擇。
霍峻打量著周圍地勢,沉默不語。
趙雲以為霍峻擔憂上山後的補給問題,說道:“彭澤南門近山,若屯兵浩山,糧草輜重可從山嶺而上,補給山上兵馬。其山間又有泉水、小溪足可供數千餘名軍士飲用,補給不成問題。”
“可!”
霍峻微微頷首,說道:“移兵浩山,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當可有利守城也!”
或許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人看見屯兵山上,就能聯想到馬謖。但實際上屯兵山上,需要得到客觀的看待,因山勢而議。
談及居高臨下的進攻,最好的例子便是定軍山之戰。劉備屯兵山上,不僅將魏軍的戰場調度及排兵布陣,在戰術層麵儘收眼底。軍隊也可以居高臨下發起進攻,借助勢能形成更猛烈的衝鋒攻勢。
若是防守方麵也具有優勢。屯兵山上,山下一方難以看見觀察到敵軍動向,山峰也會阻礙他們對山上軍隊規模的判斷,草木皆兵便是如此。
而馬謖的話,其兵馬少於張合,確實有利於他的防守,他卻沒看到屯兵山上帶來的弊端。
凡合格的軍事統帥屯兵於山,首要考慮後勤補給,其次考慮敵軍火攻等細節卻又致命性的問題。無一例外,這些坑全被馬謖踩中,其深度缺乏對戰場細節的認知。
戰略可以宏觀,但戰術需要微觀。曆代以來,如趙奢、諸葛亮這些搞後勤的人會打仗,雖有天資過人的一方,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具有宏大、細微二種視野去考慮戰爭。
霍峻望向彭澤東門,問道:“東城門能否打開?”
“彭澤城小,並無甕城,故東門不敢開。雲已命士卒用石頭堆積而起,阻塞城門。”趙雲回答道。
霍峻沉吟少許,說道:“有勞將軍將城門儘可能互通,不可出現城門緊閉不通。峻與將軍率精銳千人及兩百騎卒屯於浩山之上,霍校尉率部眾二千餘人守城。”
“霍靖北,如此布置是為何意?”趙雲驚詫問道。,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