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興治皖城(1 / 2)

季漢大司馬 周府 3692 字 10個月前

廬江郡,皖城。

劉備決定休兵罷戰,重點治理黟山六縣之事。霍峻也從京口城下撤圍,在東麵僅留下高翔坐鎮濡須口戍,益兵千人,共二千人兵,用來監視孫氏與江淮的之間的聯係。

之前霍峻欲移治皖城的請求,得到劉琦的同意。劉琦大筆一揮,反正廬江七縣孤懸江北,利攻不利守,又與江南的鄱陽郡相呼應,調整了郡縣轄區,命霍峻以鄱陽太守之職,兼領水師都督。

新的鄱陽郡地跨江水大江南北,以一個‘t’字形插在豫章與丹陽二郡的中間,且東起濡須口,西至尋陽。江北以皖城、居巢、尋陽、鬆茲、舒縣、臨湖、襄安等江北七縣,江南則是以彭澤、鄱陽、餘汗、鄡陽、廣昌五縣,合計十二縣。

劉琦學會不少政治手段,在他的一番操作下來,霍峻看似管轄區域變大,郡下的縣也變多了。實際上,江北七縣中,舒縣、臨湖、襄安二縣已無多少百姓,皖城被屠遷後,僅有霍峻安排的軍士屯田。

無論如何,霍峻權力的增加毫無疑問,他成為江東抵禦江淮曹兵南下的第一道防線。

與此同時,劉琦自領的豫章郡將鄱陽郡吐出來的三縣又吞並了進去,糜竺出任丹陽太守後,將空出來的廬陵郡,委命劉磐出任太守。

揚州當下的政治格局,即鄱陽太守霍峻、丹陽太守糜竺、廬陵太守劉磐、劉琦自領豫章。

劉琦帳下的官職體係,文職方麵,彆駕王粲、治中潘峻、參軍蔣濟等;武職方麵,豫章督兵文聘、中郎將黃忠、校尉張南等人。

丹陽之戰,眾人各有收獲,劉備得到堪比一郡的人口,劉琦鞏固了自己的地盤。作為鄱陽太守的霍峻帶著從孫瑜手上繳獲的大量戰船回師皖口,又治政於皖城。

霍峻在皖口停留幾日,將水師操練交予甘寧、陳越二人,又讓霍篤負責操練步,霍峻便乘小舟逆皖口北上,抵達郡治皖城。

“府君!”

皖水畔的丘陵上,霍峻示意郡中屬官不用多禮,說道:“峻受命太守,移治皖城。今皖城殘破,人煙稀少,複興城郭,將有賴諸位。”

“不敢!”眾人應道。

霍峻移鎮皖城,不僅是為了控扼長江水道外,還有為日後進圖江淮而作考慮。皖城北靠大彆山,東有巢湖,具備山水地利,利守不利攻。若能將皖城打造成進圖江淮的基地,將可長期威脅合肥。當北方進攻之時,也可與濡須口形成呼應配合。

曆史上,孫權對皖城的控製並不是牢固,陷入與曹操的爭奪戰當中。石亭之戰,曹休敢深入廬江,不僅有周魴的詐降因素在,還有廬江屬於雙方互相交替掌握的地帶。

今曹操戰略重心在北,霍峻若不趁機在皖城紮下根,等曹操調整戰略重心,又要陷入與曹操的爭鬥戰當中。

霍峻眺望了無人影的荒田,神情溫和,說道:“諸子之中有皖城人士,有善治政安民之人,不知誰有複興皖城之策。”

對於廬江皖城,霍峻雖在皖水上打過仗,但對於具體的風土人情,及資源情況並不十分清楚,因而必須通過廬江或是江淮本地人的口述進行深入了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