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孫策統一江東後,其治所在吳郡的吳縣,而非在今天的南京、鎮江。及孫權繼位亦是在吳縣,而非金陵。
孫策兄弟之所以選在吳縣作為他們的治所,核心在於丹徒水道。丹徒由秦始皇開鑿,孫策命孫河駐京口,又疏通丹徒水道,以入通吳會。
三國誌吳書中的京城即京口。
丹徒水道從京口開始,與太湖溝通,太湖又與錢塘水連接。這便是孫策、孫權以吳縣作為治所的原因,利用太湖的水運便捷,上通長江,下至錢塘,將太湖流域的錢財賦稅彙集於吳縣(蘇州)。
赤壁時,孫權移鎮京口,實際上還是為了控製吳會,控製入吳會的交通要道。
畢竟那時,賀齊已經基本平定會稽的山越,周瑜、孫瑜剿滅麻、保二屯賊。陸遜、朱然等江東士族子弟為孫權效力了。
孫權的統治已經穩固下來,因此鎮守吳縣的意義不大,從而坐鎮京口,靠近前線戰事。
孫權在京口不過數月,在赤壁後,孫權又遷至金陵,目標地即江淮。
至於江北的廬江郡,在孫策早期時擁有過。然而孫權滅李術後荒廢了,因為孫權的重心仍在鞏固自己地位上。
這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孫權缺乏戰略眼光的表現。孫權不要的廬江,被曹操翻山越嶺派人拿下來。
如果若擁有廬江,又擁有一定的人口,在攻取合肥上就不會能麼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