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鑄兵治鄱陽(1 / 2)

季漢大司馬 周府 4209 字 10個月前

劉備借著學習水師戰術打法的名義,在皖口停留了幾日,等到了劉琦一行人,繼而逆江而上,奔赴襄陽。

之前從豫章回襄陽,水路近有千裡之遙。今從吳會到豫章,水路也接近千裡之遙,約有兩千裡的江水航路,又是逆水而行,足夠二劉花時間趕路。

在皖口送彆二人,霍峻返回皖城繼續處理他種田治軍的事業。

此前霍峻力排眾議,選擇荒廢的皖城作為鄱陽郡的新郡治,眾人難以理解。但皖城所展現出來的獨特資源地理優勢,卻是讓眾人漸漸掃除了當初的質疑。

修繕完成的烏石堰,引皖水灌溉東西兩岸的田畝四千餘頃,這些搬遷到皖城的百姓利用火耕水耨,從去歲開始種植水稻,風調雨順,今年稻米豐收,官府不收稅收,搬遷來皖城的兵卒家眷終於可以自我足食。

實際上,霍峻的帳下督萬人兵馬,並不正確。那萬人士卒不屬於脫產士兵,而是屬於軍戶,閒時操練,農忙耕作,僅以免稅作為募兵條件,為了保證軍紀及戰鬥力,士兵作戰時也要給工資。

在丹陽之戰後,來自荊楚的物資、錢糧逐漸枯竭,豫章、廬陵亦是入不敷出。軍士作戰的利益更多靠戰後的繳獲,因而在平定吳縣後,二劉儘取出府庫金銀犒勞將士。其目的不僅有分封戰功的意味,更有激發將士下一次作戰的想法。

在江左平息後,霍峻帳下保留萬人兵卒,已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霍峻除了保留丁奉統率的千人精銳,將剩餘的九千人分成三批輪換,每批三千人,戍衛舒城及巢湖,為期二個月。

萬人軍士的由荊州豪人、潯陽礦工、鄱陽漁民、江左敗卒等部分組成。這萬人軍士及其家眷,幾乎都被霍峻安排到鄱陽郡的江北流域。沒有作戰,萬人軍士每年從軍四個月;若逢緊急作戰,萬人軍士可在十日內完成集結。

有良田可安置軍隊家眷,皖城的另外的一種資源也讓霍峻利用起來,即天柱山內的鐵礦資源。

自東漢以來,隨著江淮被開發,皖城所在的潛山盆地有了大量人口居住,隨之皖城周圍的鐵礦也被人所發現。在潛水以北,天柱山邊緣的水喉亭便有鐵礦被發掘,即山治鑄鐵石,鑄造農耕器具。

今日霍峻從皖口坐船順潛水北上,便是為了到水喉亭視察鐵礦的進展狀況。

潛水上,數艘舟舸逆江而上,行至河畔泥濘河灘,霍峻指著河道說道:“潛水從天柱山而出,河流洶湧,彆觀左右兩岸,春夏季漲水,秋冬降水,可為水田耕種之地。”

說著,霍峻看向司馬芝,問道:“今烏石堰四千餘頃良田夠否?我觀田畝多是百姓耕作,少有荒廢。”

漢代之時,一頃地為240畝,四千頃地則是在960,000畝左右,按照五口之家治田百畝的估算,僅夠九千六百戶的百姓耕種,且不算入因無人耕種,有百姓多占田畝等事。

當初設計開灌的烏石堰,初步滿足了當下軍戶家眷及遷徙而來的百姓的耕種生活需求。若皖城想進一步擴張,修築潛水堰勢在必行。

主簿司馬芝沉吟少許,說道:“啟稟府君,皖水流野入江,百姓得魚蝦之饒,又有水畝之耕,足可食之。修築潛水堰,灌溉水入田,行以耕作,並非不行,但人力限製,百姓缺水牛耕作,又少農牧器具。”

當下皖城有軍戶及江北流民耕作,暫時有了人口。火耕水耨是水田的耕種手段,但不代表水田不需要耕牛勞作。沒有耕牛負重,隻能讓人勞作,且缺少鐵製農具,也進一步限製了人力開發皖城。

因而對於霍峻修築潛水堰的建議,司馬芝並不認同,而是建議儘可能為百姓獲取耕牛,打造鐵製農具。

沉吟少許,霍峻說道:“吳會有銅鐵之利,海鹽之饒,某書信一封讓承明送批農具而來。且孔明在丹陽手治鹽鐵,亦可向買賣農具。至於耕牛,且看日後征戰繳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