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峻心有打通遼東航海路線的想法已久,他在去年建造龍骨大船除了用於水戰外,便有想利用龍骨大船開辟江左至遼東的海路。
至於為何想開辟遼東海路,原因既簡單,又不簡單。簡單在於遼東具備江左必備的戰略資源戰馬;其不簡單在於霍峻想在江淮地區開設馬場。嗯!
江淮地區可以養馬,且可以大麵積飼養戰馬,養得戰馬亦是精良。
霍峻怎知江淮可以養馬?無它,唯在朱元璋身上。
眾人雲,曆代以來唯有朱元璋以南伐北取勝。殊不知元末時期除了江南富庶超越北方,且北方大元內部自身混亂的原因外。還要重要的一點,在於朱元璋不同於其他的南方政權,他繼承了元朝的遺產,即廬州馬場。
元朝在滅了金朝之後,蒙古人入駐中原,漸漸被漢人同化,不飼養戰馬,轉而如漢人般開始耕墾播殖。習於農事,可帶來富貴,但也讓蒙古人失去自傲的戰馬。
逢國內戰事,蒙古軍中則缺戰馬。如忽必烈與阿裡不哥爭雄之時,占據中原的忽必烈軍中缺馬,不得已之下,忽必烈自己花錢購買數萬戰馬補充入軍。
及平南宋後,南方時常反叛,元朝為鎮壓南方叛亂。忽必烈決定將馬場開設到江南地區,苦苦尋找一番,最終在大彆山周圍的廬州選為馬場。
廬州,即漢之合肥、舒城、皖城一帶,幾乎與霍峻所在的江北諸縣重合。朱元璋起兵於淮西,與元朝的廬州馬場近在咫尺。
這也是為何,朱元璋手下的徐達、常遇春等淮西軍功集團善於騎戰的根本原因,即他們或許從小接觸馬匹,對於騎兵並不陌生。
後世之事可為借鑒,江北大彆山山區可為養馬地,霍峻讓士仁早就試過。軍中幾匹母馬與公馬已成功生下幼馬,近期又健壯成長。故而霍峻下定決心,打通遼東海路,在江北開設馬場。
江左有了騎兵,即使不如北方之盛,但通過遼東戰馬,亦可自給自足,在野戰上縮小與曹軍的差距。
畢竟缺乏戰馬的軍隊,與戰馬充沛的敵軍作戰,即便能打贏對方,但你也打不崩對方。敵人擁有戰馬來去如風,怎能勝得過。強如嶽飛能屢次擊敗金軍,也是依仗帳下的騎隊強悍。
為了江淮馬場的發展戰略,霍峻必須親自出馬,坐鎮軍中。
當然昌豨也要救援!
思索海圖間,霍峻拿起了劉備送來的書信。其信中言語,昌豨反叛後,得知夏侯淵、於禁北上征討他,昌豨向京口送來求援信,希望劉備能率軍北上救他。
救援昌豨又豈是那麼容易救援,昌豨身在東海郡,在徐州之中,淮河以北。但凡劉備有能力舉兵至淮河,早就北上攻略合肥、壽春諸地了,今下又何必退守江南。
若走邗溝入淮河,除了秋季之時,水位下降,淤泥堵塞等一係列問題。而且夏侯淵早有防備,命利城太守吳敦、琅琊相臧霸屯兵邗溝險要,阻敵北上。
曹操為防止泰山諸將反複,將昌豨的東海郡直接並入臧霸的琅琊國,以此來安撫臧霸,再用臧霸來安泰山諸將之心。
沉吟少許,霍峻給劉備回了封信,即言明昌豨可救,自己將在幾日後前往京口,與劉備會麵。
“來人,將此信送與京口。”
“諾!”,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