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遷都實邊(2 / 2)

季漢大司馬 周府 6032 字 10個月前

龐林環視在座眾人,笑道:“昔劉焉聞有西南有天子氣,莫非陛下亦要遷都到蜀地否?”

“哈哈!”

在場眾人聞言,拍笏板而笑。

霍峻聞聲淡笑,他對龐林的言語頗是認可。武漢不適合作為都城,選擇江陵就行,何必東遷到金陵。

不說東遷金陵有損害到楚人的利益,且光說東遷金陵,對誌在北伐的南漢而言,就不是個好選擇。

曆代南方政權,凡是遷都到金陵,必然會因路途遙遠之故,很容易對巴蜀失去掌控力。或許武漢縱有百般不好,但相比成都、金陵,武漢卻是最合適作為南漢北伐基地。

至於吳越需逆江供給武漢,所耗錢財眾多,隻能說這就是以武漢為京師的代價,而這代價必須要由吳越承擔。

劉備合上奏疏,笑道:“駱卿良言,朕多有讚同。然遷都金陵,所耗錢資不少,且襄樊初下,難以輕動京師。至於江水洪澇,朕年少多聞大禹治水而安天下,今集天下之力,我朝何不能治平武漢水害乎?”

吳越對南漢而言,不能說不重要,但比荊楚的話,則就有所不如。劉備深知南漢的根基在楚,而不在吳越。

且不說霍、葛、龐這些高官來自荊楚,單就說從地理優勢上,武漢遠勝金陵。這些年來,劉備辟地上千裡,他已嘗到以武漢為都的甜頭,豈會因水災小害而舍棄武漢。

頓了頓,劉備透過冕旒,看向龐林,說道:“至於江陵,離疏江左。山越多叛,若是輕離,恐地方不寧。且襄樊初下,暫不宜為都城。我大漢舊都在長安,亦在洛陽。”

“今以武漢為都,實為權宜之計。待北伐成功,朕當遷都長安。然若天命不在朕,北伐無所成,遷都之事當由太子與諸卿議。”

劉備不可能因為吳越舍棄荊楚,但也不可能因為荊楚而舍棄吳越。他采納霍峻的建議,將漢昌、長沙、桂陽劃入江州,又割豫章、廬陵、建安等揚州四郡入江州,其用意自然如霍峻所說那般,居中同時控製吳楚。

當然劉備也知道武漢缺乏作為首都的地理條件,然為了北伐,他必須將首都安在武漢。等到他去世後,遷都與否,全看劉禪與朝堂眾人了。

聽劉備這般言語,龐林、駱統二人無言,默默退回位置上。

見遷都議題結束,劉備環視眾臣,問道:“可有奏疏乎?”

“稟陛下,漢襄都督文聘、襄陽都督呂蒙合名上疏,奏言自江陵往襄樊三、四百裡間,人煙稀疏,田畝廢棄,軍糧調配,多賴江北,實非長久之計。為圖河洛計,文都督奏請實土漢南。”

王粲趨步出列,上奏說道:“疏言,今襄樊已下,文都督請發兵伐荊蠻,遷蠻民出山以實漢南。且準中樞下詔準舊民歸鄉,緣沔而居,以複漢鄉生機。”

實土邊境,屬於是霍峻早些年提出的戰略,欲伐中原,全靠吳楚供給,必然不足。且邊境無民,長期靠後方供給,也非長久之事。

那種數千人駐守城池,多是虛治這個地區,談不上實化。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其勢力就會收縮。

多年前,南漢拿下江淮,經數年的發展計劃,郡縣人口漸漸充實,加上推行霍範的《淮南論》。

江淮不能難說百姓樂業,糧草滿倉,但可說已無往昔凋敝狼藉之貌,軍糧已能自給自足。軍士就地自守的話,江淮已不需揚州的糧草供給。

今襄樊被大漢拿下,襄陽到江陵的狹長的平坦地帶,土地肥沃,水網密集。如果開墾得當,加上之前南逃的士吏歸鄉,襄陽可以迅速恢複生機。

劉備看向諸葛亮,問道:“孔明秉持國政,不知有何高見?”

諸葛亮沉吟少許,說道:“荊山險遠,與房陵相接,山嶺中多有山民。文漢襄欲伐蠻實邊,亮以為可行。且去歲北伐,降兵近有三萬,或可選五千羸弱之士遷往漢沔,分散而居,開墾田畝,軍屯積糧。”

關羽所擒得三萬魏軍,為了不讓他們勾結造反,劉備將這些兵吏儘量打散,將校儘數南遷建安郡居住。且劉備貪北軍驍勇,不顧趙雲的勸諫,精選驍勇敢戰五千人入軍,

其餘兵卒不是被劉備賜予有功將校為奴,則就聽從諸葛亮的建議,選老實憨厚之人編為屯民。

“可行!”

劉備微微頷首,說道:“下詔荊州,凡有家鄉居漢沔者,今欲歸鄉居者,入郡縣登記為民,則可得原籍田畝,三年之內,減免田租戶賦。”

說著,劉備捋須而思,說道:“授右將軍文聘假節,加拜兗州刺史,準其自取兵馬伐蠻。勒令梁州房陵、西城、上庸三郡太守,務必配合右將軍伐蠻,不準言語推脫。”

“諾!”

(本章完),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