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是個很美好,很涼爽的詞。但在人民勞苦窮困之時,在此遼東苦寒之地,這詞就難稱的上多好,因為那預示的冬的來到,遼東百姓還遠未準備好迎接寒冬。事實上他們從未準備好,但又不得不應對。
平原淺灘自然聚居人民,哪怕遼西走廊自臨渝(山海關)至徒河這一段狹而長的路,耕地不很多,亦有許多漢人、烏桓人在此耕種。
天武大將軍麾下民兵,由大將軍任命的有幾分文化的撫民官帶隊,統計原住民,清查田地,規劃開荒地區,並且另有民兵以及十五歲以上男丁,大規模伐山,入山清剿食人猛獸。同時有鐵匠、木匠等等,初步進行安置,開始流水線製造工具。
綏中、興城等,乃秦置郡縣,至東漢歸遼東屬國,屬徒河境。
王言還派了人去尋找礦石,葫蘆島還是有不少礦產的,各種金屬、石頭等等都不差,現實世界他都在葫蘆島安家了,這邊的情況還是比較了解的,政府班子給他介紹的十分詳細。即便沒有這一點,王言對於中國乃至世界礦藏,都十分清楚。
同時,先前得王言授法的人,沿途大規模燒製磚石。這是為了在東北過冬,蓋磚瓦房,跟現代的東北平房一樣,磚砌,木梁,火炕。入冬還有兩月,一邊瘋狂燒磚,一邊瘋狂砍樹,一邊速度的劃分地塊,挖掘宅基,如此大乾兩月。
憑兩月時間,想要二十五萬人,生產力如此落後的條件下,肯定不可能。但王言本也沒有那麼高要求,隻要能安置十五萬人就可以,剩下的十萬人,今年隻能熬一熬。烏桓人肯定有不配合的,那些人就是這個冬天要凍死的人,他們要繼續修路、蓋房,他們的房子土地將會分給追隨王言的百姓。
這無關民族,任何一個現代人來這裡,都不會有那麼強的民族觀念,秉持的,就是以漢民為主,餘族附庸融合,無論政治課還是曆史課,教的全都是民族團結。
王言自然也是如此,但論遠近親疏,他手下的人第一,然後是漢民,再後是餘族。先把手下之民養好,再把天下漢民養好,最後利用文化先進性,物質先進性,武力先進性,融合周邊外族,明明白白的王霸之路。
至於開始工業化建設,大幅提高生產力的事,在古代來講,王言現在更傾向於啟蒙。事實上先前在水滸的時候,他就已經這麼做了。到了更古早的東漢,自然也不會妄動。
他的生命很長,今年十八歲,不出意外的話,他可以蹦蹦跳跳的活到一百三十餘歲,在這個世界他有一百一十餘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中,他將一直統領他的帝國。他是領導者,在保證人人能吃飽的前提下,想要吃好,則需要人民自己奮鬥。
他會利用製度保障、政策鼓勵,去引導先民們自己的突破,各種意外的創造,各種先民迸發的奇思妙想,由此衍生而出的時代文化,碰撞出的新思潮,是他希望看到的,而那些迸發出的也是他需要的,那才是他此行的大收獲。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保障人民生活,並且持續向好的基礎上,至少不會有因為凍餓而死的人。在這方麵,他肯定是要使勁的,畢竟他就是因為這個來的。萬年不變的土豆、地瓜、玉米,還有棉花等等,必定要弄來的。
至於說提升武備,造槍造炮,那就不需要了。還是那句話,這時候打仗隻要不殺俘,綜合兵員素質、主將能力等各種因素,一般雙方合計幾萬人的一場大戰,直接死亡的未必有幾千。
他要是搞出槍炮,在這時代是屠殺,可能敵人會嚇破膽,也可能死的更多,沒有必要搞那麼大。他隻不斷完善醫療製度,提高醫療能力就好。
且說王大將軍披甲執銳,領軍到得不如何高大的徒河城外,徒河城已是四門緊閉嚴陣以待。
大將軍駐馬一箭之地,道:“取吾弓來。”
後方親衛趕緊取了強弓箭壺,上前送來。
此弓乃三石柘木牛角弓,是先前自豪族中尋來的,常人以此弓練力氣,不以為兵器。東漢三石,與現代九十公斤相當,按照弓箭的計量單位,那就是兩百磅。眾所周知,不是有九十公斤的力氣,就能拉開九十公斤的弓,那是兩碼事兒。
大將軍不同,其非人哉,三石強弓連發如雨。隻見大將軍挽弓搭箭,弓若彎月,小小的瞄了一下,陡然鬆手。霎時間,箭矢離弦,宛若流星之疾。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越過兩百餘米的距離,狠狠的紮在城牆大纛木杆之上,嗡嗡嗡震顫不休。
“大將軍神射!”箭才離弦破空,後方親衛、軍將就已經叫起好來。
浮誇之風,哪裡都有。軍陣之中,沒有人能看見兩百餘米之外紮到旗杆上的一枚羽箭,但是誰又管那許多?大將軍牛逼就完了,很樸素的思想。
要不說領導當的難呢,要是沒有自我認知,手下天天這麼捧著,哪個乾部受的住。
王言哈哈大笑,擺手道:“傳令,喊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