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四六章 公孫瓚挺記仇(1 / 2)

又是一年秋,遼東又是豐收的一年。

小冰河期肯定有影響,但是現在尚處於早期的萌發階段,東北未經開發,地力十足,故而四歲大熟。即便到了以後有影響,造成土地減產,遼東這裡也是可以自給自足的。山下有地,山中有獸,河內有魚,草原有馬牛羊,家中養雞鴨鵝豕,大方向上互相調配補益,生活還是很安逸的。

在遼東軍民齊心協力秋收之後,王大將軍開始調兵遣將,劍指中原。

原駐紮平郭的英武衛移防房縣,守遼東腹地,保徒河、昌黎等地。興武衛北上長春,壓製高句麗、扶餘。熊武衛駐防清平(赤峰克什克騰旗),振武衛駐草原。

至於早已經南下臨渝的宣武衛,則是由黃忠統領,本著的就是距離近,方便老小子回來看兒子。

原駐防長春,周倉統領的威武衛,過清平,入草原,奔襲九百裡下廣寧(張家口)。原駐阜新的廣武衛同樣入草原,由太史慈統領,先同周倉一起克定廣寧,而後兩方繼續合兵,占居庸。

毫無疑問,居庸是個好地方,要不然也不可能在這修長城。北麵死穀,南麵則是一馬平川。不過現在雖然也有長城,但是遠沒有明代時候那麼雄偉。簡單概括來說就是,有防守,但不多。北麵是依附的鮮卑,南麵則是漢地,現在又是劉虞領幽州,老小子跟鮮卑的關係處的比較和睦。

所以居庸這個重要關隘,隻是有些尋常的必要守備罷了,沒有太多人。而且早在三個月之前,王言派宣武衛南下臨渝,就已經給劉虞搞的神經緊張了,直接調了兩萬大軍,頂在宣武衛前邊呢,所以這個時候劉虞的目光是沒有功夫關注後邊的,就算關注到了,他也沒有餘力在短期之內集結部隊。

甚至這兩萬兵馬,還有公孫的一部分。雖然名義上公孫瓚是劉虞的手下,但公孫瓚現在是薊侯,還拜了奮武將軍,幽州兵馬實際上是被公孫瓚掌控的。劉虞治政寬鬆,廣撫流民,想削減兵力,遭到了公孫瓚的反對,倆人由此開始不對付。

現在合力派兵抵擋宣武衛,是都知道王大將軍兵強馬壯,狼子野心,而且公孫瓚還記著當年令支城下羞辱之恨,他可不會讓王言好過。

就這種選手,王大將軍可以肯定的說,他沒了……

而居庸北邊的鮮卑部隊,都被廖化調理過,兵力缺損的厲害,就算重新組成了戰鬥編製,戰鬥力也不強大,基本沒什麼阻力。

而就算在居庸遭遇了頑強抵抗,短期無能攻下,王言也有變招。那就是不管幽州,直接分兵襲取平城(大同),如此既可圖並州,又可繞路河北之地,從後邊打穿幽州,與宣武衛成東西夾擊之勢。

他現在的兵力調動,是為了圖幽、並二州,而不是為了現在占領。否則他都不用動腦子,明時皇太極是如何打入京畿之地圍困京師的,他把那個路線搬過來一用,雖然千多年的時光有些地質變動,但大體都還是沒問題的,如此一戰就能打下幽州。

不過雖然遼東四歲大熟,但是還不足以支撐整個幽州之地的發展。所以目前的部署,在於遏製咽喉,把釘子狠狠的楔進去,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如此掌控著要地,慢慢的收攏百姓,組織生產,劉虞、公孫瓚不攻自破,輕取幽州。

也不用什麼高深的兵法,靠著強大的底蘊緩緩橫推,運籌帷幄全在民生……

至於說他兵力大調動,內部空虛,劉虞趁機出兵,翻越山區繞道遼西走廊,或是至柳城直取徒河腹地,這種可能有,但是可能性不很大,因為劉虞沒有那種決斷力,而公孫瓚也不敢貿然動兵。

一來他們對遼東內的兵力布置,並不是那麼熟悉。雖然有商隊往來,也會透露一些消息,但商隊也不是可以隨便走的,他們有固定的地點,路線。如果越界,沒有理由,直接扣住勞役。二來現在洛陽鬥爭激烈,各部都在觀望之中。公孫瓚確實算能打,但也是野心勃勃之輩。王言之前的表現又勇猛,必然不敢妄動。

最關鍵的一點,即便王言判斷失誤,他們出兵翻山來攻。王大將軍不是死人,他守家呢。而且手裡也不是沒有兵,若是需要,徒河頃刻就能組織五千兵馬。再過幾天,就能拉出來兩三萬,故爾不懼也……

周倉與太史慈的大軍合兵一處,沒有民兵輔助,懼是自帶武備乾糧急行軍,大軍迤邐十裡,大步疾行。前方遊騎前探三十裡,看到的想要報信的人全都弄死。廖化率領六千驍騎營,同步在向南運動。騎兵機動性強,他們的任務是隨著大將軍一同前進,儘量控製住消息。

雖然這時候洛陽亂糟糟,沒有人有那個閒心關注遼東反賊,但是他們的目標是以最小的代價,最快速的掌控廣寧、居庸。扼住居庸要地,拿捏幽州咽喉,並借著廣寧打通草原同遼東的這一條長達千裡之遙的補給線,與草原上的駐紮部隊呼應。同時保留進攻並州的機會,威懾並州,又不至於孤軍深入,斷絕補給。

這是王大將軍東西兩線發展的戰略指示。

草原上渺無人煙,但走上幾裡,總能看到鮮卑牧民在草原上做著冬儲的活。看到拉長了一條線,煙塵迭起的軍陣,他們並沒有驚慌,甚至草原的孩子還會騎著自家的馬,湊到軍隊麵前,費勁的蹦出幾個詞,想要知道大軍去哪裡。

他們都認識遼東的旗幟,甚至他們的親人曾經死在遼東軍卒的手裡,但他們沒有悲傷,因為現在他們也成為了那麵旗幟庇護的一份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