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電影跑了二十幾座城市,第二部電影,肯定也不能例外,否則,外界會認為你不在乎!
當然,《夜·店》有一點小尷尬,八月一號公映,八月八號奧運會,你丫跟奧運會搶關注度嗎?
所以,宣傳周期實際上也就十來天,上映前的一個禮拜還有上映後的七天…
按照宣傳計劃,《夜·店》的路演,八大票倉肯定要去的,然後就是十幾個二線城市…
兵分三路,徐爭、黃博、呂瀟然分彆帶隊。
這樣跑的話,其實也沒那麼累…
……
呂瀟然這邊忙著《解救吾先生》的後期。
這次,他全程跟蹤、主控。
一部成熟的影片,拍攝工作隻是整部電影流程中的前半部分。
屬於電影工業流程的一個環節而已。
後期還需要一幀一幀的剪輯、配音、修片、調色,然後慢慢成型。
剪輯工作就是把導演拍攝鏡頭素材重新排序和選擇,精煉創作進行升華…
《邊境風雲》要的是逼格,所以很多慢鏡頭,色調偏冷。
《解救吾先生》拍攝的素材有點多,偏重紀實性。
呂瀟然在90分鐘還是100分鐘之間搖擺了幾次,最終還是決定剪成了100分鐘,中間有不少中國特色警察的細節,比方說辦案途中電話響了很多次…
沒辦法,金盾影視希望展示出警察平凡中也有擔當,沒有什麼比撂家人電話更能體現一個警察敬業的了…
即便是紀實風格,也不能完全平鋪直敘,得有衝擊性!
說到衝擊性,必須要提《英雄本色》:小馬哥去楓林閣酒家去報仇的情節,耳邊響著《免失誌》閩南語歌,畫麵中運用大量慢鏡頭來詮釋影片的基調。
觀眾在看這一段的時候,會感到撲麵而來的史詩般的儀式感。
氣勢磅礴,把人物及其感情都渲染到了極致,頓時引起觀眾共鳴。
《解救吾先生》也有這樣的鏡頭,最後警察破窗而入的時候,慢鏡頭,聲音全部屏蔽,隻有劉得華的呼吸聲…
“…你是想用碎片化剪輯?”
“對,時間線是主題…”
“那…觀眾會不會看不懂?”
“沒事,《24小時》就是這麼玩的,觀眾不也拍手叫好嘛!”
“轉場用餃子掉落?”
“…可以,多給幾個蘋果樹的鏡頭,畢竟最後確定位置是因為蘋果樹!”
“行…”
杜媛完全按照呂瀟然的要求剪輯,呂瀟然就坐在她邊上…
然後電話響了,呂瀟然皺眉,準備關機…
“你接一下吧,這都響了快十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