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重要,沒有《邊境風雲》票房的成功,我根本不可能擁有自主表達的權利!”
“彆的不說,《解救吾先生》製作+宣發超過六千萬,你覺得會有投資人願意給錢讓一個新手操作嗎?”
然後就引發了第二個問題:“《梅蘭芳》的票房比不上《解救吾先生》,你有什麼想說的?”
“那《梅蘭芳》拿了金雞獎最佳影片,你怎麼不說?”
“有一些學院派導演,他們認為藝術比較重要,電影是他們表達的途徑,他們關注的是電影本身,而不是票房。這種導演,追求故事的深度、思想性,而對其娛樂性不太重視。這就相當於站在了普通觀眾或者說票房的對立麵。例如我很喜歡的《肖申克的救贖》,很多人說這電影除了結尾升華之外,大部分情節都在鋪墊,就像吃了一肚子苦瓜最後給你一顆糖豆,固然異常甜蜜,但很難讓人願意再體驗一肚子苦瓜的感覺。所以觀眾不買賬。”
“視效大片、商業片是票房的中流砥柱,在全球的主力票倉基本都是這樣一個情形。不可能因為某個導演改變,一個還行的劇本加一個過得去的導演再加上不太出戲的演員,基本上就能出一部觀眾喜聞樂見的爆米花。”
……
這些年圍繞著呂瀟然一直有個話題:他不是導演係的!
一個學表演的,主職演員,轉行做導演,做出來的電影,一部比一部賣得好,這少不少圈內人有些微詞…
甚至有人在網上公開說什麼‘不管呂瀟然的電影賣了多少錢,他隻是個不懂電影的商人。’
難道非要學院出身的導演拿到高票房才符合認知?
讀清華就能保證你賺到大錢?
呂瀟然一向認為,科班出身隻是身份,既無法保證電影的質量,更無從保證票房。
庫布裡克不是科班出身,是一個雜誌攝影;
諾蘭也不是科班出身,是一個學文學的;
現在的學院出身還算遮羞布,畢導、滕導聯手,用兩部電影把學院的這塊遮羞布扯開了下來——一部叫《純潔心靈·築夢娛樂圈》,一部叫《留海堡壘》;
這就跟讀書無用論一樣逗。
比爾蓋茨成功了,他從哈佛輟學,而很多沒輟學的哈佛生沒他成功,結論,哈佛是個野雞學校。
真的是這樣嗎?
你去跟你媽說一下試試!
我媽:又在看書?讀書有什麼用,你看那誰誰誰,沒讀書,出社會照樣混得多好。
我:我不想讀書了。
我媽:你再說一句試試…
我:我說我不想再讀書了。
我媽:你個兔崽子,我和你爸辛辛苦苦供你上學,你不讀看我今天不打死你!
一個好導演,拍一部膾炙人口的佳作,科班出身不是必要條件,拍出大爛片也跟科班出身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而且單純用票房,還是國內市場票房來簡單定義“好電影”也是很畸形的定義。
就比方說《刺陵》、《風雲2》,這兩部電影首日開畫,前者首日接近1100萬,《風雲2》要差點,隻有800萬…
這兩是好電影嗎?
……
《刺陵》…
首日上映,鑒於周截倫的強大號召力,院線直接給了百分之三十的排片;《風雲2》隻有百分之二十八;此外,《時空戀旅人》有百分之十八,《花木蘭》百分之十的排片,《2012》還有百分之十二…
周截倫真的很強勢!
《大灌籃》那種爛出創意的電影,居然能破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