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便補充了一句:“以前我覺得越是在輿論湧動的時候,越要發聲,發聲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後來看的書多了,越明白沉默是金的道理!”
“所以,你是悲觀主義者?”
“…也不算,我有一種不安全感,就是在事情很順利的時候,我會整個人不安起來…”
魯喻點了點頭:“李鞍也說過一樣的話!”
“是嗎?居安思危吧…”
魯喻點了點頭,然後問:“你覺得自己在電影方麵算天才嗎?”
呂瀟然毫不猶豫搖頭:“我不算,我可能有點天賦,但更多是努力、學習,我在拍《湄公河行動》的時候跟攝影大師羅傑·狄金斯學了很多關於電影構圖方麵的東西,以前這些我隻有一點點感覺,不太懂的!”
“真的嗎?”
名言來了…
“真的,我真算不上天才!”
“那你覺得在世的、去世的電影大師,誰算得上天才?”
“…庫布裡克肯定是天才,張一謀導演也算,香港的王佳衛、徐克都很天才,李胺也是天才導演!”
……
魯喻又換了個話題:“你怎麼看現在的影評?”
呂瀟然端起杯子抿了一口,想了想才道:“當下的人們更喜歡“負分粗滾”的暴力差評模式,不止中國,全球的電影網站都這樣。”
“我之前跟馬丁·斯科塞斯聊過這個話題,他說他很懷念上世紀70年代,觀眾還有影評人還能相對客觀評判一部電影,那個時候,人們會拿你做事的目標來衡量你做事的結果,評判標準是客觀上它應該怎樣,而不是主觀上評論者自己想要看到什麼。”
“時代變了,你在評分網站看到的大量的粗暴差評,往往是因為電影和觀眾的個體預期以及生命體驗出現落差。”
“所以,現在拍電影,如果是以市場為目標的,就必須要注意觀眾的共情能力,你不能拍一些自我陶醉的電影…”
“你很重視觀眾的口碑?”
“當然,我主要拍的是大型的商業片,跟市場對接的,沒有觀眾買賬的話,我還拍什麼電影呢?”
“李鞍說他每拍一部電影,都是不自信的狀態,你是嗎?”
“…我還好,因為我一直拍華語片,我對觀眾的審美把握的還挺準的。而且我的電影,大家都會帶著審視的目光去看,要求比較嚴謹,所以,我對每一部片子都必須要有足夠的話語權…”
“那這部《火星救援》?”
畢竟是宣傳《火星救援》,所以肯定會提到這部戲…
“…這次也算是一次新的嘗試,其實拍太空題材,我還是很有信心的。”
“怎麼講?”
“太空題材的電影在畫麵上有自己的優勢,在你給出足夠真實的外星場景之後,再加上一個合格的故事,就足夠震撼大多數人,因為我們對宇宙都是很向往的!”:,,,,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