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太小了,按照慣例,沒到二十,做不了長吏曹掾啊。”
張湛犯愁了,景丹還在慫恿他:“古有甘羅十三為相,何況十七做曹掾?”
張湛太過古板,篤信程序,搖頭道:“我是想繼續辟除他,但又怕揠苗助長,第五倫是一株好秧,應該移植到上上之地去。”
“他兩讓兩辭,又在裡中親自實踐孔子庶之、富之、教之之道。立操如此,彆說列尉郡,放眼雍州都極其罕見。看來,他的器量與孫卿一樣,絕不是小吏能容得下的,宜為當代名臣矣!”
宜為當代名臣,是張湛對景丹的讚譽,如今又給了素未謀麵的第五倫,評價竟然如此之高?
景丹心中一驚,明白張湛的打算,甚至有點嫉妒了:“郡君莫非是想舉他為……孝廉!?”
……
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廉吏,民之表也。按照孝子肯定是忠臣,廉吏肯定能治好地方的道德邏輯,從漢武帝時規定郡國每年舉薦孝順親長、廉能正直者各一人,遂成定製。
舉孝廉乃作為從漢到新,帝國的選官正途,乃是朝廷官吏的主要來源,名公巨卿多出於此,三十年前,張湛就是靠著舉孝廉步入政壇。
景丹說對了,張湛確實生出了察舉第五倫為孝廉的想法,畢竟這兩辭兩讓的品行,從前漢到本朝,都十分少有啊。加上他齊家治裡的才乾,傳遍數縣的名聲,在張湛看來,第五伯魚絕對夠格了。
“但不可能。”
“絕不可能!”
說起這個張湛就難受,經過一百多年發展,舉孝廉早就沒初時那麼簡單,畢竟郡國真正有德操的人其實是不多的。加上孝廉可不經考核直接做官,利益誘惑太大,這裡麵的勾當是越來越臟了。
賄賂上位就不說了,就算正常舉薦,也常常以族為德,以位為賢,貢舉則以閥閱。濁流之下,連張湛這種還算正直的官員也不能免俗。
張湛遺憾地搖頭:“今年本郡兩個孝廉名額,已經定下,一個是王氏族侄王隆,一個是蕭家的嫡子蕭言。名單已上交朝中,無法更改!”
沒辦法,想要在郡上順利理政,就必須和豪右合作。豈不見前漢那句話?
“寧負二千石,勿負豪大家!”
流水的郡守鐵打的豪右,兩百年積蓄的實力,不容小覷。
這年頭天下豪右雖眾,但也分三五九等,最弱小的就是第五倫家那種小地主,也就在窩裡橫,出了村啥都不是,也沒有任何閥閱。
第二級是縣鄉之豪,他們勢力更大,能夠武斷鄉曲,祖上出過六百石以上官吏,比如第一氏,就是混得最慘的縣鄉之豪。
最頂尖的就是“豪大家”,也可以叫大豪,其特點是田產遍及郡縣,掌握地方要害,祖上是闊過的,出過二千石甚至三公九卿,自己則身居侯伯之位,手眼通天。
至於勢力跨州連郡、門生故吏遍天下的“世家豪門”,這年頭還沒有出現。
列尉郡隻有兩個“豪大家”,他們甚至不是張湛能得罪得起的。
一個是前朝漢宣帝第三任皇後的家族,邛成侯王氏,其家主王元喜好交往朋友,名望極高,聽說與國師公的親信,“國士”隗囂是莫逆之交。
另一個是蕭何後代的家族,重新遷徙回長陵的蕭鄉侯蕭氏。
過去十年,列尉郡的孝廉基本是兩家人輪著來,趨勢很難逆轉,族中子弟空缺時才由低一級的縣鄉之豪,或真正被郡守看中的賢人頂上。
今年確實不巧,名額提前被蕭、王子弟瓜分,連張湛頗為欣賞的景丹,都沒混上“廉吏”,更彆說第五倫了。
“也不必繼續辟除第五倫了,暫且先這樣。”
張湛不知道是在安慰自己,還是在寬慰景丹,遺憾地說道:“既然名額已定,還是下次吧。”
“孫卿與第五伯魚,下次一定要入選本郡孝廉!”
……
而另一邊,臨渠鄉第五裡中,第五霸終究還是沒拿火鉗收拾第五倫。畢竟族中大權,他都隨著宰肉刀一起給孫兒了,這小鬼頭,肯定有自己的計較。
這天清晨,第五霸手持鉤鑲和沒開封的環首刀,正與第五倫你來我往,教他武藝。
一晃神想起前日的事,第五霸嘴上還是忍不住:“倫兒,你拒絕郡大尹辟除,實在是草率了些……”
第五霸什麼都好,就是有點官迷,或許是自己蹉跎一生隻混了個鄉吏的緣故吧,一心盼著第五倫出人頭地,給家門閥閱加點資曆。
第五倫揮出一刀,笑道:“大父。”
“此次婉拒,是我深思熟慮的結果,一點都不草率!你且聽我細細說來。”
……
PS:求推薦票。,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