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通卻攤手道:“既不是我家泄露了消息,又非我家襲擊使團,與我何乾焉?也不必非要成功,隻需使團遭襲之事發生,就如留侯博浪沙刺秦始皇一般,足以天下震驚。且不管是誰所為,我家稍一散播,最後都會說成受是綠林軍指使,欲謀害皇帝子嗣。”
李軼更糊塗了,兜兜轉轉半天,感情李通意在綠林?
李通頷首道:“南方群盜中,以綠林勢力最大,荊州牧費興征兵兩萬,欲南平綠林山,可這都幾個月了,卻遲遲不動。大軍就駐於南陽就食,去歲本郡大旱,農夫們已經沒多少衣食了,這青黃不接的時節,根本逼不出多少。”
“荊州牧和郡大尹遂示意吾等豪右出資,我家就帶頭分攤到了許多,每月千石啊!若是不從,就直接訾稅。”
不管荊州牧作何打算,養寇自重也好,謹慎行事也罷,站在李通的角度,都希望這場仗趕緊開打,否則拖得越久,百姓遭殃還是小事,豪強們也不得安生。
“更何況,隻有迅速平定綠林,我家在南方的生意才能做下去。”
而皇子遭到“綠林賊”襲擊,當會讓朝廷意識到嚴重性,逼迫荊州牧南下開戰。
李軼恍然大悟,卻想到了另一個可能:“兄長,若是此役,綠林勝了呢?”
李通卻笑得更開心了,此刻的語氣野心勃勃,與他在第五倫車上時的庸碌平凡截然相反。
“若如此更好,我家就要準備,做另一樁風險大、回報更大的大生意了!”
李軼欽佩不已,隻在領命離開前戲謔道:“從兄就不怕襲擊使團的人太多,讓與你談笑甚歡的第五倫也喪了命?”
李通大笑:“第五伯魚,一路人而已,他死則死矣,與我何乾焉?”
……
一路走到宛城,第五倫隻道南陽果然是大郡,割周楚之豐壤,跨荊豫而為疆,縱是久旱,亦能瞧見人口繁盛,裡閭密集。
他雖然沒直接看到戶籍卷宗上的精確數字,但聽說全郡有三十多萬戶,人口很可能已達兩百萬!
這就很恐怖了,第五倫的故鄉列尉,也就百萬出頭,可憐的北地郡更隻有區區二十萬,光看人口的話,一個南陽能頂十個北地。
但這也意味著,南陽的土地兼並問題,較關中更為嚴重,且距離京師甚遠,朝廷的力量投射到這已略顯薄弱,恐怕連兼並和奴隸買賣都無法禁止。
於是荊州牧欲平南方綠林軍,也不到彆處招兵,就盯著南陽薅,令前隊大尹甄阜征得兩萬人,就在襄陽訓練,衣食仰仗於前隊供給。
“第五倫拜見承新侯。”
前隊大尹甄阜架子很足,就沒出城迎第五倫,而等他自來拜見,誰讓這位出身高呢?甄阜乃是中山甄氏家主,他的父親甄邯,乃是王莽創業團隊幾大乾將,始建國時作為三公之一的大司馬,又封承新公。
到了甄阜時降公為侯,但依然受寵,此人對新朝忠心耿耿,王莽這才放心把碩大一個前隊交給他。
甄阜請第五倫就坐:“伯魚來時,征討東方盜寇的將軍出發了?”
“早我幾天離開常安。”
“何人為將?帶了多少兵去?”
第五倫道:“陛下以太師羲仲景尚為偏將軍、護軍王黨為裨將軍,隻帶了親衛私從數千,要到了東方後,統籌青州、徐州、兗州三州之兵,會剿呂母、樊崇、力子都三寇。”
“還遣了國師和仲曹放征召隴右兵,南下擊句町……”
“還要打句町?這都第三次了。”甄阜都覺得這不可思議,本以為朝廷結束對匈奴作戰後,能徹底轉向內部,拖在益州南部的那幾萬人也能拉回來,豈料王莽還沒放棄。
而對朝廷遣將軍去東方,卻隻讓荊州自生自滅的方略,甄阜也有意見:“我聽說伯魚從嚴伯石學過兵法,應當知曉,海岱之賊看似勢大,實則肘腋之患也,倒是這荊州之賊容易變成心腹大疾。”
“本郡南蔽荊、襄,北控汝、洛,當春秋時,已為要地,南方有消息,說綠林每個月都在壯大,雖然如今隻躲在山林水澤中,可一旦其北上,便會威脅到宛城。朝中公卿們,應該先發兵平定綠林,再剿東賊的。”
他大概是對的,畢竟連第五倫這曆史盲,都知道“綠林”,指不定曆史上就起勢了呢。但第五倫沒有發表意見,發表了也屁用沒有,他還指望綠林大勝,吸引朝廷主力南下呢,隻道:“或許是陛下相信,以大尹之才,能保南方安定呢?”
嗅到南陽這大戰之前的氣息後,第五倫現在隻想趕緊接了王莽那倆兒子回朝,且要加強沿途護衛數量,萬一他倆出了事,自己也吃不了兜著走。
儘管不是自己的兵用得不順手,甚至還會紮手,第五倫也隻能請求甄阜再給自己派點人。
甄阜有些不高興:“伯魚是擔心,在我轄區內有賊人襲擊使團?”
第五倫撫節杖笑道:“天子重托,謹慎些沒壞處,我素來膽小,越騎營三百,再加兩百郡卒,才能安心啊。”
他對甄阜派的人隻有一個要求,要忠誠,第五倫唯獨這次不需要反賊。
甄阜思量後道:“老夫倒是有一個人選,可派他帶兵助你。”
“誰人?”
甄阜道:“棘陽縣尉,岑()彭,此人對新室,忠心不貳!”
<a href="" target="_blank"></a>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網手機版網址::,,,,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