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隻能如此了。”杜威不敢看劉植和劉子輿,竟然哭了起來。
北漢群臣已經達成了共識:下曲陽的丟失是注定的,千不該萬不該,不應和第五倫打消耗戰,被魏王將擅長短期決勝的銅馬拖入自己熟悉的節奏,最終箭儘糧絕。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如今的北漢,也就兵員還勉強夠數,糧食和民眾支持皆無——巨鹿本地人對外來的銅馬也頗為畏懼嫌惡,邳彤太守在時多好啊!聽說邳太守投魏,下曲陽人寧可被魏王統治,對他們來說,皇帝姓劉還是姓五、姓六,有什麼區彆?
若是能還河北安定,姓七都行!
東山荒禿也同意劉植的提議:“沒錯,一路向東,殺回信都、清河,與城頭子路彙合,而後東投渤海!這才是最好的路。”
東山荒禿就是渤海人,銅馬中半數亦是來自那兒,同樣是深受河患的黃泛區,冀州待不下去,回去就是了。
“渤海雖然在水災後荒涼了些,但起碼地盤廣大,再不濟,往後還能往青州跑。”
銅馬軍的流寇本性開始發作,渠帥們你一言我一語,都覺得這是好主意。於他們而言,不就是換個地方,重頭再來麼?青州現在還沒有較大的勢力,銅馬雖然打不過魏軍,去進攻那齊王張步,鳩占鵲巢,還不是輕而易舉?
劉子輿心裡雖不樂意,但他也清楚,大難臨頭,自己這個皇帝若不依著銅馬的意思辦,他們指不定就會拋下自己,亦或是強行劫持而走,如此,威信勢必大跌,都不必第五倫打過來,自己就散了。
“就依諸卿之策。”
劉子輿讓眾人下去,隻留下劉植,交心說話時歎息起來:“群臣皆懼魏,唯獨昌成侯驍勇無畏啊,詩雲,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果然沒有說錯!方才唯卿所言甚合朕意。”
劉子輿站起身來,吐訴自己真實的想法:“巡狩,最初不過是史家為天子諱言,將周王出奔或赴諸侯之會,說成狩於河陽,但也是百年少有之事。”
“到了近年,皇帝們卻是動輒巡狩,王莽南狩漢中,授首宛城。”
“劉玄斬了王莽頭,還派使者來炫耀,要朕歸附,然而他也一樣,在赤眉打上門時,也拋下國都落荒而逃。南渡後,聽說隻能偏王於荊南卑濕之地,西迫於公孫,北逼於楚黎,東邊更被其昔日臣子吳王秀所壓,當真可憐。”
對劉玄,劉子輿是頗看不起的,隻覺得此人根本不配作為漢家天子,對不起他身上的漢高血脈!
你一個真劉,還不如我一假劉有能耐、有膽量、有骨氣!
若是劉子輿也學著此人,倉皇出奔,不是成了自己最鄙夷的人麼?
劉子輿道:“昌成侯可知,外頭常有傳言,說朕不是孝成皇帝的子孫,是假劉、假皇帝!”
劉植當然聽過,他的族人們為了說服劉植棄漢投魏,也沒少宣揚此事。但劉植卻對劉子輿信之不疑,為何?
當然是因為,他從這位皇帝身上,看到了少有的天子恢弘氣度!
就如今日!
劉子輿確實比劉玄勤奮一百倍,任何做皇帝需要的知識,他都能現學現賣,幾年下來,哪怕是生僻的典故,也能信手拈來了。
“趙地的大儒荀子有言,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
“然而古人又雲,三人成虎,關於朕的身世,說朕是邯鄲卜者雲雲,竟也有不少人信之。”
“想要讓天下知道,朕是真劉,是真天子,隻有一個辦法!”
劉子輿看向劉植,說出了他真正的計劃。
“《禮記·曲禮》有雲,士死製,大夫死眾,國君死社稷!”
“自第五倫入寇冀州以來,無數銅馬兵卒信朕愛朕,前赴後繼而死,他們是士,為朕的宏圖漢製而死。”
“還有諸劉子弟,皆是大夫,其中有人苟且偷生,數典忘祖,投降第五倫。但也不乏為了大漢存亡,率領民眾保衛家國而死者,不計其數,朕相信,昌成侯便是這樣的賢大夫!朕封你為‘廣川王’,恢複汝祖宗之國!”
“陛下。”劉植凝噎下拜,他不在乎這封地,他願意為劉子輿而戰的原因,是因為在其身上,看到了孝武、孝宣皇帝的影子啊!
氣氛忽然有點悲壯,劉子輿道:“士、大夫尚且如此,身為國君,朕豈能獨自逃走?”
“朕意已決,集中兵力,向東擊破馬援,在那之後,朕不會如喪家之犬般倉皇逃走,而是要調頭,與第五倫決一死戰!”
說到動情處,劉子輿也流下了真情實意的淚水,戲演到現在,他早就分不清真假。
他是王郎,是冒牌的劉氏子孫,但胸中這份對大漢熾熱的愛,假得了麼?
“朕要在河北戰到最後一士一大夫,一皇帝!”
“哪怕敗了、輸了,我劉子輿,也要作為漢家最後一位真天子,殉我炎漢社稷!”
……
PS:明天的更新還是18:00和23:00。,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