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倫秀(上)(2 / 2)

新書 七月新番 7802 字 9個月前

而是,要複興屬於他和兄長的大漢!

按照他們的設想,他們的指令前進!

“名為複興,實為再造!”

……

出了高廟,登上泗水亭壇場時,看著重新飄揚在沛縣的炎漢赤旗,背後是英雄祖先的凝視,麵前是上萬臣吏士卒的仰望,縱然是心思深厚如劉秀,也不由激動。

“難怪高皇帝曾說,大丈夫當如是!”

這一刻,劉秀還真有點“大風起兮雲飛揚”的感覺了。

但劉秀沒有飄飄然,很快就冷靜下來,目光掃視眾人,開始了他醞釀已久的講話。

“秀能繼承漢統,多賴諸君之力也。”

“再加上吾兄伯升、陳俊、杜茂,一批批能人誌士前赴後繼,方有今日局麵。”

說完開場白後,劉秀卻話音一轉:

“但,自從新莽末年,天下變亂,複漢之言,已說了十年有餘。”

“朕乃高皇帝第九世孫,複漢當仁不讓,雖九死而不悔也!”

劉秀指向群吏士卒:“但於諸位而言,對小吏士卒,乃至於芸芸眾生而言,為何要複漢?”

不是劉家人,為何要複漢?這確實是個好問題。先是群臣麵麵相覷,對鄧禹等人而言,當然是因為追隨劉秀,一起走上這條路,或為其人格所折服,或為謀個王侯將相。若是陰差陽錯,如賈複等輩,半路投了其他主公,那當然就不會再以複漢為己任了。

而對大多數普通士卒來說,他們不過是從眾而行,平日裡,還真沒幾個人關心頭頂打到底旗號究竟是吳,還是漢,區彆不大,隻要糧食管夠,日子還行,管他呢!

隨著喊話傳音的人將這個問題散播到軍中,眾人都議論紛紛,麵露疑惑。

這就是劉秀重提此事的原因,既然他注定要以弱敵強,那就不能隻靠軍事,還得靠人心。

必須有區彆於其他諸侯的東西!隻有他才能承諾的未來!

於是劉秀複道:“高皇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孝武皇帝雄才大略,北擊強胡,南收勁越……但今日,朕皆略過不談。”

“隻從文景之際說起。”

“漢初掃除暴秦煩苛,與民休息,至孝文,頗為恭儉,又去除肉刑,即位期間總共隻判處三百人有罪。其後孝景遵業,五六十年之間,海內殷富。富裕到何種程度?京師藏錢累計巨萬,在倉庫中繩子朽壞,錢掉滿一地,而太倉的糧食,則堆積如山,甚至溢到了外麵,各郡國的粟米,便宜到一石十錢,縱觀天下,人人皆有飯吃,有衣穿。”

劉秀之言或有誇大,但依然讓普通兵士心生向往。

但文景畢竟距離現在太遠了,一百多年,幾代人下來,哪怕村裡老爺爺講故事,都不常談及那麼久遠的年份。

幸好,還有另一個值得讓劉秀誇耀的時代。

卻聽劉秀道:“而昭宣中興時,亦不亞於文景,經術大興,以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畜積歲增,戶口寢息。加上匈奴單於慕義,稽首稱籓,北邊太平數十年,一時間,百姓無內外之徭,能夠息肩於田畝。”

這一次,士卒們的反應更加熱烈些,東南雖然較中原等被戰爭荼毒之處更安定,至少沒有人食人,但日子確實大不如前了。他們依然記得,小時候在村閭中聽長者說古時,往往會憧憬地談起年少時經曆的昭宣中興來,記憶甚至會加以美化,讓那個時代充滿了理想的幸福。

當然,關於昭宣中興為何戛然而止,劉秀當然還是甩鍋於外戚王氏,一言帶過。

劉秀恨劉玄,不止是他篡奪了自家兄弟的勝利果實,間接害死了大哥,更在於,劉玄等人實在無能,浪費了新莽末年,人心思漢的大好機會!

漢自高、惠之後,賢聖之君輩出,深仁厚澤,讓人記憶猶新,哪怕後來元成哀平極其黑暗,但因為王莽及時篡位,且莽政更加昏亂,人們對漢家的感情反而從憤恨變為懷念,綿綿不絕。

然而劉玄等輩,卻無能無策,將大好局麵拱手送給第五倫。天下陷入了更慘痛的混戰中,滿心熱切的人們迎來“漢軍”,卻發現是一群盜匪,世事每況愈下,惹得中原人竟開始思念王莽時的“粗安”。

後來在赤眉肆虐下,中原更亂,這一對比,第五倫、公孫述那邊簡直就是德政,以至於諸州紛紛降服,再不提複漢之言。

馮異對劉秀總結過其中緣由:“夫有桀、紂之亂,乃見湯、武之功;人久饑渴,易為充飽。”

幸而,在東南徐揚地區,第五倫來不及奪取,劉秀扮演了大亂中解救者的角色,軍紀相較於綠林赤眉更好不少,兩州不論豪強還是平民,對他觀感都不錯,對“漢”也不至於如關中那般,嗤之以鼻。

這就是劉秀唯一擁有的東西了,他雖然有心再造,但嘴上,卻必須死咬複興,請祖先親戚們的遺澤來幫自己穩住人心,給他們以希望。

“王莽要複的,是虛無縹緲之三代。”

劉秀擲地有聲道:“要秀來說,大漢,才是真正的三代!周雲成、康,漢有文景、昭宣,美矣!可見漢家製度,能與周公之製相媲美!”

冥頑不靈的老儒可能不同意,但對普通人而言,談三代茫然無知,說昭宣卻能有反應,自然齊聲讚同。

“天下揚言複漢者不乏其人,但朕與其餘諸劉卻有不同之處!”

劉秀朝眾人再拱手:“之所以敢請諸君助朕,複興漢家。”

“是因為,朕終有一日,會讓漢家製度,複安天下!修文景之絕業,重現昭宣之升平!”

此言說儘,劉玄、劉永皆呆若木雞,他們當皇帝期間,一個沉迷於享樂,另一個則醉心爭權奪利,視一切為理所應當,何曾有所這麼深的想法啊?二人也終於明白,自己比起劉秀來,差在何處了。

一時間群臣頌揚,士卒奮臂而呼,劉秀這場即位典禮,真是搞得有聲有色,若泗水亭高廟裡的劉邦在天有靈,見到一群不肖子孫裡終於出了個能打的,定會大為欣慰吧。

但某個不講武德的人,卻偏不讓劉秀舒舒服服過完這大喜日子。

等劉秀誌得意滿,從壇場上下來時,來歙卻匆匆過來稟報:

“陛下,有魏軍前鋒近萬人,突破豐縣防線,現今正向沛地逼近!”,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