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皇帝的陰謀初見成效,西邊的先零羌被鼓動起來,仗著魏國在涼州這窮地方無法集結大軍,就和吳漢對著乾,背靠高原,不斷襲擾河湟穀地。
除了客軍外,若能讓隴右豪強協助,倒也能抵禦羌虜,但隴地初定,人心不附,隻要不侵犯到自己頭上,豪強們都存了看熱鬨的打算——吳漢這外地人,真不一定比羌人更親。而吳漢急切地勒令各家攤派軍糧和人手,反而激化了矛盾。
涼州豪強與東羌及屬國胡人的合流,在漢末就可見端倪,如今吳漢軍令粗暴,他們自己不敢造次,但可以慫恿沾親帶故的東羌胡人搗亂。一時間,隴右諸部抗徭抗賦成風,加上收成不太好,一時間不但金城隴西吃緊,東方幾個郡亦不寧。
吳漢最初的對策還是殺殺殺,但西羌東羌,都是越殺越亂,第五倫已經來過幾次詔令,讓吳漢和各郡守學學前朝趙充國,分化諸羌,多向護羌校尉等人請教。
但亡羊補牢已晚,隨著情形越來越複雜,眼看蓋子就要捂不住,隻能靠大軍強行壓製時,換馬的詔令適時抵達。
“可算能離開這鬼地方了。”
吳漢遂釋然,可隨之而起的,是心裡的無名火!
“陛下莫非是覺得我無能,無法安定隴右,這才讓馬援前來?”
吳漢隻覺得委屈,他好戰好勝,眼睛隻盯著先零羌這個敵人,但派去西邊的軍隊,卻隻能走到河湟穀地儘頭,再往西就會遇到“寒瘴”,戰鬥力大減,甚至死傷慘重。先零羌和漢軍、新軍打了上百年仗,早就學精明了,一旦大軍開進,他們就溜到山嶺高原,襲敵補給。
如此數次後,吳漢發現想一舉擊滅先零很難——尤其是在沒有其餘羌部協助的情況下。
但西羌東羌都在與他作對,梁子已經結下,再想化敵為友,哪那麼容易!
吳漢隻覺得自己也和那些枉死在高原的弟兄們一樣,被寒瘴包圍,越是精壯的漢子,就越會感到無法呼吸,渾身乏力,他揮出的拳頭,也落在了空處。
吳漢不甘、不服,隻覺得若是第五倫再耐心些,派個文官,比如任光來協助,再給他幾年,等自己摸清這隴右的門道後,定能蕩平羌亂!
這臨陣換將,卻打擊了吳漢的心氣,讓他鬱鬱不樂。
好在第五倫也善於哄人,除了詔令外,又給吳漢來了封信,魏皇對這位猛將說了些“體己”的話。
“《詩》裡說,‘戎狄是膺’,《春秋》則說,‘有道守在四夷’,久矣,夷狄之為患也!”
“然氐羌不過小患,而匈奴,則為中原數世之大患!”
“久在前漢,號稱一漢敵五胡,漢軍嘗屠大宛之城,蹈烏桓之壘,探昆明之壁,籍西羌之場,艾朝鮮之旃,拔南越之旗,近不過旬月之役,遠不離二時之勞,固已犁其庭,掃其閭,郡縣而置之,雲徹席卷,後無餘災。唯匈奴為不然,真中國之堅敵也,三衰而三起。”
第五倫本著“抄老師不算抄”的念頭,將揚雄《上書諫勿許單於朝》裡的名句改了改直接用,不斷渲染匈奴之強,給吳漢打雞血。
“匈奴曾為衛霍大敗於漠北,失王庭,又南下朝於漢宣,列為藩臣。然和親之政,亦可謂養虎為患,匈奴複強,正值王莽愚蠢自大,內政不修,構難四夷,匈奴遂趁隙南下,禍亂北邊,立賊子盧芳為漢帝,奪朔方地,侵吞河上,無遂不返並州、河西,屠戮擄掠十數萬人。”
“將軍在幽州漁陽時,匈奴左賢王、烏桓大人皆不敢近邊,又長於騎戰,並州之兵,舍將軍,誰可統禦?望將軍移幕於新秦中,複蒙恬之事,為予長城而守藩籬,他日光複朔方,飲馬河上!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此信讀罷,吳漢心裡那點不服、不忿沒了,一時間眼花耳熱,恨不能立刻趕赴並州疆場!籌備兵戈,早日反擊匈奴,收複河朔!
但第五倫恐怕沒料到,他的慫恿,也產生了負麵影響,吳漢估算著自己擊隴右時帶出來的兵,以及入隴後新募的士卒。開始琢磨,這些好不容易練出來乘手的吏、兵,是不是應該多帶點去並州呢?
並州兵騎是耿伯昭練出來的,他們聽話與否,吳漢可不知道,他們這些做將軍的都一樣,任吏用兵,當然是任人唯親!不帶點嫡係過去,恐怕會長期被並州兵騎架空,彆說反擊,連號令都出不了大帳!那怎麼行?
“軍隊屬於朝廷,不可以帶,私從、門客總行罷?”
吳漢尋思:“我好歹是個重號將軍,麾下也有半軍之眾,軍製,將,短兵四千人,我起碼要帶兩千去並州!”
至於將精銳、骨乾抽空後,來接他爛攤子的馬援怎麼辦?那關吳漢屁事!
但吳漢怕是不知道,當年第五倫就是以此為借口,從新秦中帶了一兩千人去魏郡,從此兵為將有,開啟了革新之業……
可有個人卻很清楚這些往事,趕在吳漢闖大禍前,那封信送到他手中。
任光與吳漢交情頗深,吳漢當初在南陽殺人犯法,還是任光幫他潛逃去了幽州,如今同朝為臣,也相互照應。
看了任光的密信後,吳漢久久未言,關鍵時刻,他倒也知道大局,思索後歎息道:“帶兩千人,確實太過。”
“那我便隻帶五百人罷。”
吳漢對待下屬也很放任,但又同衣同食以收其心,軍中骨乾都有哪些,各人本事如何,他一清二楚,這五百人的名單,都由吳漢親自擬定。
等人數差不多湊齊時,吳漢卻想起了一個人,他在隴西之戰時,曾立了不小的功勞,如今已是營正。
吳漢在那個人名上畫了個圈圈。
“將阿雲也帶上!”
……
隴右的危局讓魏軍內外受敵,很不好受,但有人卻暗自欣喜。
駐紮在祁山堡的氐吏阿雲便是如此,眼看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他暗暗尋思道:
“這吳漢打仗不錯,但卻不懂如何處置氐羌,惹得隴右不寧,想來不久後,涼州就會打亂,到時候,公孫皇帝和荊將軍,便能派兵北上,我作為潛藏在魏的刺客間諜,就能派上大用了!”
阿雲琢磨著,自己究竟是要策應蜀軍,還是按照原本的計劃,刺殺一二魏軍大將——他原本的使命,是來行刺萬脩,挽救隗囂的敗局!但陰差陽錯,卻在戰爭中途被調到了吳漢麾下。
還不等他尋思清楚,就被一封調令,呼喚到了天水郡城。
本著“虛與委蛇”“留有用之身做得大事”的心思,阿雲也隻能一頭霧水,跟著校尉來到吳漢軍營中,彙入了先期抵達的五百人中。
其他人基本都知道目的地了,都在那議論紛紛,一個紅臉的吳漢舊部在給眾人打雞血。
“若非吳將軍,豈有吾等今日?若是有令不隨,豈非禽獸?誰敢不追隨將軍,就是叛兵,乃公要親自宰了他!”
眾人紛紛附和:“沒錯,隻要跟著將軍,絲帛都不會缺!至於家眷?稍後帶上便是,什麼,彼輩是隴右女子不肯離鄉?大不了去當地娶新婦!妻子如衣服,而吾等,是吳將軍手足啊!”
“匈奴、胡漢掠了沿邊諸州無數人丁錢糧,可比除羊外再無他物的羌人富庶多了,吾等隨吳將軍北上後,絕不會少了好處!”
或言忠義,或談利弊,阿雲聽得發愣,微微張大了嘴,不知該從何問起。
不等他搞明白狀況,隨著外麵一陣呼喝,吳漢卻大踏步走了進來。
吳漢往胡凳上一坐,虎目掃視自己挑中的五百骨乾,也不管有人剛到,隻隨口問道:“一天了,諸君思慮得如何?是拿了吳某贈送的絲帛,留在涼州等待馬將軍。還是隨我北上,去並州……”
他雙手朝東方一拱:“為陛下建更大的功業?”
此言一出,眾人立刻單膝下跪,表態道:
“不論將軍去何處,吾等皆願誓死追隨!”
“追隨將軍,無論水火!”
眾人如此嚷嚷,阿雲也不好鶴立雞群站著,隻好一起跪下,而跪下來,還敢再站起來麼?
他此刻也算搞清楚緣由了,隻覺哭笑不得。
“我一個潛藏涼州的蜀中刺客,怎麼就要替魏主去打匈奴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