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神廟之行,慶餘年完結(1 / 2)

當戰豆豆在朝堂之,宣布要對慶國開戰,頓時在齊國下引起了軒然大波。

要知道齊國和慶國和談結束才不過一年,齊國還處於休養生息,現在突然又要對戰勝他們的慶國開戰,這是很多官員都無法接受的事情。

其實戰爭這種事情,不管是贏是輸,大部分官員都不會讚同,因為官場之最多的還是文官,文官中,除了很少一部分,絕大多數都希望和平,不希望戰爭。

說句不好聽的,贏了國戰,他們是官,輸了國戰,他們還是官,既然如此,為何不和平一點,何必要打仗呢?

但戰豆豆給出的理由很正當,慶國對大齊公主下殺手,是慶國先破壞兩國和睦,出兵是讓慶國給一個交代。

在戰豆豆的強勢下,齊國下的風聲也在慢慢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同意開戰。

最終,齊國以杉虎為大將軍,出兵慶國邊境,震懾慶國。

慶國剛經曆幾次動亂,看似邊境軍隊沒有受到波及,但就連中樞係統都出了大問題,連鎖反應之下,邊境怎麼可能不出問題。

本來慶國就已經因為慶帝和葉流雲的死,導致了動亂,後來的奪位之亂,更是讓慶國變得更加混亂,再加慶國新君剛剛繼位,整個慶國可謂是一團亂麻。

現在齊國突然出兵邊境,威脅慶國,簡直就等於是雪加霜,使得慶國下都變得人心惶惶,本來就不穩的朝局,變得更加動亂,新登基的三皇子更是嚇破了膽,隻知道向範閒和大皇子求助。

其實對三皇子來說,他是真的非常冤枉,因為他根本沒想過要當這個皇帝。

從懸空廟,慶帝被刺殺身亡開始,他就一直都是懵的,直到後來京都大亂,最後他更是莫名其妙的被推了皇位。

可這皇位從坐去的那一刻開始,他就沒有睡過一個好覺,因為各種亂七八糟的糟心事都堆積到了他麵前。

他不過就是個十來歲的少年,以往更是個紈絝,哪懂什麼治國平天下,帝王心術之類的,登基後的所有事,他都沒怎麼經手,都是交由了自己母妃,範閒和大皇子處理。

這些日子他一直都是渾渾噩噩的,結果現在突然又來了個齊國的威脅,更是讓他幼小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創傷。

他也是知道自己是什麼情況,所以在朝堂鬨得亂哄哄的時候,他直接把這件事交給了範閒和大皇子處理,然後就不說話了,絲毫不知道這一次的事情對他來說影響有多大。

齊國逼迫慶國,如果以兩國的國力和兵力來說,慶國其實是不懼齊國的,可問題是,現在慶國的兩大宗師都死了,而齊國本身就有苦荷這位大宗師,現在又多了周辰這位強大的大宗師,所以範閒等人都怕啊。

你說萬一兩國國戰打的好好的,突然衝出來一個大宗師,那後果真的是不堪設想。

所以,即便是混亂過後的慶國,並不是很怕跟齊國開戰,隻是大宗師的問題太過於嚴重,必須要想辦法解決。

於是範閒等人商議之後,由大皇子前往邊境,率軍對抗北齊大軍,而範閒則是帶人前往東夷城,尋找四顧劍,看能不能把四顧劍拉到慶國的陣營來。

以往慶國強大的時候,東夷城幫著齊國對付慶國,現在齊國在高端戰力強於慶國,東夷城若是想要保持中立的話,必定要向慶國靠攏,再加之前在懸空廟,四顧劍的示好,所以範閒才準備破釜沉舟,前往一趟東夷城。

慶國拒不接受歸還那一州之地,於是齊國和慶國時隔一年多,再次發生了國戰。

之前那場國戰,慶帝準備多年,各方麵都是齊全,所以才能打的齊國節節敗退。

可是這一次,戰事突起,慶國又經過多次動亂,雖然同樣是邊軍,但早就沒有了之前那種下一心的戰意,即便大皇子李承儒手段經驗豐富,也依舊無法在戰場力攬狂瀾。

反倒是齊國下一心,一心想要洗刷次的戰敗,而且作為挑起戰事一方,準備的更充足。

雙方戰事一起,齊國就成為了主動一方,但慶國畢竟多年的底蘊還在,即便是發生了巨大的變故,可還是戰力不凡的。

隻不過京都的帝位之爭,導致了慶國軍中勢力的大幅度削弱,很多名將統領,都是死於京都之亂。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戰爭打的不僅僅隻是底層的軍隊數量,將領和統帥也同樣重要。

有李承儒苦苦堅持,慶國倒也沒有呈現出潰敗的形勢,可齊國這一次顯然是決心十足,雙方軍隊的戰意和決心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麵。

時間一長,齊國大軍士氣更加旺盛,慶國則是慢慢的衰弱,這也就導致了戰場的頹勢,李承儒不得不拉長戰線,往後撤退,不但放棄了一次國戰得到的一州之地,還多丟了幾個縣城。

其實李承儒也是非常的憋屈,慶國大軍的實力一點都不比齊國差,可問題是,其他輜重方麵根本無法到位,總不能讓士兵們餓著肚子,赤手空拳的戰場吧?

一身本事,十成發揮不出一半,能打的贏士氣十足的齊國大軍才怪。

不過齊國方麵也沒有得寸進尺,得到了戰果後,就沒有再像一開始那樣瘋狂進攻,轉而停止了征伐,跟慶國形成對峙之勢。

齊國停止征戰,除了在前線作戰的李承儒覺得十分憋屈之外,後方的朝堂官員,則都是鬆

了口氣。

經過京都之亂,大量的官員參與其中,死的死,下獄的下獄,使得朝堂的官位空了有一半,很多官員都是臨時起征,自己官職內的事情都還沒搞清楚呢,突然國戰來了,當然是人心惶惶。

為了穩固朝局,李承儒和範閒離開京都的時候,特意將告老還鄉的林若甫召回了京都,重啟為宰相,輔佐新帝。

要是慶帝得知這個事情,估計要從皇陵裡爬出來,他費了很大的精力,才把宰相之位廢除,結果他一死,又重新啟用林若甫,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費了。

其實林若甫也很無語,他都已經把林府的人脈交給了範閒,結果現在出了那麼多大事,又不得不重新出山,而且一來就是各種爛攤子,即便是他這位權傾朝野的宰相,也是為之頭疼不已。

當然,頭疼歸頭疼,可這樣的局麵,反而是讓他很滿意,又可以大展拳腳了。

跟絕大多數大臣一樣,林若甫同樣也是不讚同開戰,更傾向於和談的,不過他考慮的原因跟其他人不同,他考慮的是更深層次的顧慮,無論是對於慶國現在的局麵,還是齊國的兩位大宗師,現在都不是兩國死戰的最好選擇。

仗是暫時打完了,可兩國戰爭,打仗並不是最後一步,仗打完了,後麵要處理的事情還更多。

於是,慶國和齊國,時隔兩年多,又再一次開啟了和談之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