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賺瘋嗎?一斤月餅賣一塊多,成本能有幾個錢?彆以為大家都算不出這個數,我們也不是沒自個兒做過。”
“那你說說,她一斤能掙多少啊?”
有婦女露出一臉又嫉妒又羨慕的表情,比劃了一個手勢。
有人發出倒吸氣兒的聲音,“一塊錢一斤?這是白撿錢啊!早知道我也去做來賣了!”
聽了這話,又有一婦女冷笑出聲,“你也做來賣?誰跟你買?你以為銷售門路那麼好找?”
“李香蘭都能,我為啥不能了?”
“憑她敢豁出去自己,你敢不?”
“啊,你是說她......”
“我的天,這麼不要臉,朱誌勇這會兒就是死了也成了綠頭鬼了......”
村頭清河村的大石牌下,幾個長舌婦聚在一塊兒議論著這陣子村子裡的‘風雲人物’。
因為震驚、意外、嫉妒和不甘,她們用自己最大的惡意揣測和詆毀著跟她們不曾有過矛盾衝突,甚至連平素交集都鮮少的人。
朱誌勇雖然出事了,可他的小家沒有從此變得不幸,沒有一蹶不振,沒有成為全村人說起來都可憐歎息的對象,反而把日子過得蒸蒸日上,還憑著自家做的月餅,把生意做到了鎮上去。
貧困人家怕過節,就因為每次過節意味著要花錢。
他們都是地裡刨食的農民,一個錢都恨不得掰成兩半花,日子過得扣扣嗖嗖,緊緊巴巴。
可朱誌勇家,就剩下幾個娘們了,還能趁著過節發大財,這不是小打小鬨的掙個一塊兩塊的,人家這個節不定就掙出了個萬元戶,鈔票大把大把的進了口袋,這衝擊實在是太大了。
有幾個人能不嫉妒,能不眼紅的?
那種壞心眼的,恨人有笑人貧的,都忍不住開始琢磨著是不是要把這家冒出頭來招人厭的給舉報了。
農民不好好種地,做什麼買賣啊?給弄個投機倒把的罪名,全家都得進去蹲號子。
因為議論說嘴的人多了,話自然也傳到了朱鴻京耳中。
兒媳婦最近也在賣朱誌勇家的月餅,這事他老人家知道,他能當清河村的村長十幾二十年,就不是個沒有城府的人。
朱誌勇那媳婦兒拉長媳一起乾,耍的那點兒心眼子,朱鴻京一清二楚。
但為何他不支聲,默認了劉桂芬的行為,自然也是因為他和老友朱春生的情分。
朱鴻京知道現在清河村說酸話的人不少,人心浮動,怕出亂子,隻能跑了趟鄉政府,把幾天前開會時領導發言的稿件借過來抄了一份。
村裡要是讓個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那丟的還是整個村的聲譽,被看笑話的也是他這個當村長的。
趁著還沒有人起刺乾出什麼喪良心的事兒,朱鴻京在村公社開了廣播,傳達了國家推動社會改革開放的核心價值觀。
“國家現在正處於全麵發展的時代,政府也支持個體戶做生意了,鼓勵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腳步......”
隨著村長朱鴻京的聲音在廣播裡傳蕩開來,那些起了壞心思、蠢蠢欲動想要舉報朱珠家投機倒把的人都傻眼了。
有人覺得村長在這個當口開這樣一段廣播,是故意偏袒朱誌勇家。
也有的人家認為,村長說的那些打著官腔的話,聽著挺是那麼一回事兒的,村長大小是個官,有關國家的規定,應該是不敢瞎咧咧的。,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