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因為一枚龍須酥,讓崔茂懷大加感歎,心心念念想請那位老夫人當自家產品試吃質檢員,後來經打聽方知曉老夫人家世不凡,其夫還是位頂有名的致仕翰林,崔茂懷才不得不惋惜歇了念頭的事嗎?
沒錯,最終拔得頭籌的正是這位蔡翰林蔡家。
崔茂懷還是在溫泉山莊小住、和盛安城的達官貴戚接觸多了才漸漸聽聞的這位蔡翰林。
祖上略有產業,他本身更是難得的奇才。卻因為家門出身,始終入仕無門。最後用儘所有家財求娶了臨州岑家嫡女,得嶽家提攜,才步入了正規編製行列,得以大展拳腳,平步青雲。
據聞蔡翰林早年在朝堂上也是位硬茬,隨著年紀漸老為人才收斂平和起來。但他聞名於世更被人稱道推崇的,卻不是他的才華和耿直性格,而是他數十年堅持“有教無類”,以及和發妻相敬如賓的感情……
前者,蔡翰林早年受過門戶身份製約的苦,所以自他有意收弟子後,難得的不看出身門戶,隻以德行才學收徒,並堅守至今。
便是乞老致仕後,也依舊在他家莊子前結廬教學。沒有圍牆門扉,沒有屋牆窗扇,但凡來的自取蒲團,天氣好想坐在廬亭外聽課也行,下雨刮風大家就都擠在草廬裡。不問身份、無論年紀,隨時可來、隨時可去……
聽的崔茂懷頗覺老人家有趣,想著有機會也要去湊一回熱鬨聽聽蔡翰林的課!
至於後者,乃是岑家曾合族遭難。在當下社會,岑夫人於當時就屬於失了娘家倚仗。照主流套路,頭頂沒了壓著他的嶽家,蔡大人可不得放飛自我?
事實是,彼時的蔡大人非但沒有借機羞辱岑夫人或另覓紅顏,相反,他一麵安慰岑夫人,一麵四處尋人找關係救助岑家。
最終岑家得以保存,並憑借自家底蘊,十餘年後又是一方赫赫強族。蔡大人和岑夫人呢,經數十年時間驗證,始終恩愛如初,相敬如賓。
“嗯,這才是該倡導流傳的好故事嘛!再見到岑老夫人,我必要問問,能不能把他們的事編成話本,講給更多的人知道。”崔茂懷當時如此道。
鄧伯便問他,“公子何不直接詢問蔡翰林?”
“我雖然跟岑夫人相識,但又沒見過蔡大人,貿然拜訪多不好。”
崔茂懷有意請岑老夫人當試吃員的事後來被當玩笑傳給蔡家管事,以至酒樓開業,岑老夫人攜家中小輩過來聽書品菜,還特地請崔茂懷過去相見,一起說道了些美食經。
再到溫泉山莊營業,岑老夫人和蔡翰林自然都是會員。又因著岑老夫人年紀擺在那避諱少,所以每每岑老夫人帶小輩家仆上山,十次裡倒總能和崔茂懷見麵閒聊兩三回。
這麼長久下來,崔茂懷可不就跟岑老夫人有了些交情,說話也好說。“就不知那位蔡翰林平日都在忙什麼,岑老夫人上山來這麼多次,竟一回都沒見蔡大人陪同……”
崔茂懷說了這麼一句,言罷簡伯光就抓了他去算賬支錢,所以崔茂懷就沒看到鄧伯張口結舌的模樣。
直到……
蔡家老仆來詢問他垂花門還有什麼講究避諱,言詞間既一語點名了垂花門構造精巧於何處,排水有何便利,又引經據典隨口詩詞駢律將垂花門上的浮雕鏤空寓意一番讚譽。最後樂嗬嗬的跟崔茂懷道:
“十一個皮猴子,總算盼來個小孫女。夫人與我商量也要為小囡建一座垂花門,倒要借崔爵爺的巧思了。待百日宴時,垂花門也當建好,屆時還請崔爵爺賞光去喝杯喜酒啊!”
崔茂懷:“。。。。。”
至此時,崔茂懷若再猜不到眼前這個小老頭是誰,他就真白活了。
卻仍覺的意外。
蔡翰林,翰林……便是長相平平,也該有些文人、混官場的痕跡才對吧。
偏這位蔡翰林呢?
身材瘦小乾癟,長相……勉強算平庸?身上一沒有文人氣度,一無為官半生的氣勢。乍一眼,就是整日盤亙在地裡侍弄土地、完全靠天吃飯,還是土地貧瘠、一年辛勞到頭根本填不飽肚子的那種泥腿子……
放到城裡,頂多也就是個牽馬拉車的。崔茂懷覺得真不能怪他一直將之錯認成岑老夫人帶出來的老仆!
但等知曉了身份,回頭再想,蔡翰林的身份也不是毫無征兆。
岑老夫人出門到酒樓聽戲、上山泡溫泉,身邊兒子媳婦孫子陪伴也就罷了,為何會有個老仆始終伴隨左右?
隻是蔡翰林,多次相見,您好像從未安坐在岑老夫人身邊的主位上。要麼混在少齡的孫兒堆裡逗逗這個抱抱那個;要麼或站或坐在稍遠的地方,一副跟這群“貴人”完全不熟的模樣……
衣袍簡單,黑巾裹發,全身上下沒半點飾物。掉在桌子上的花生米,還趕忙用手撿起來丟嘴裡砸吧砸吧吃了……跟貴氣、優雅的岑老夫人根本不搭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