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風起(2 / 2)

是有關田莊的事。

來的途中,邵北城已對容鈺說過,朱家莊名義上是邵家從傷殘舊部人家購置的、公中的田莊,實際卻並非如此。

農活繁重,需要壯勞力。

邊境百年乾戈不止,大周最精壯的勞力都上了戰場。

很多人再也沒有回到故鄉。

有幸回來了的都或多或少帶著傷,這些傷殘兵甲或是他們的家眷都難以打理好田地。

男人在軍中時,軍戶能減免稅銀,加上餉銀,縱然田地裡的收成差了些,日子也能過下去。

可男人們戰死或受傷後,便不是那麼個情形了。

沒有了餉銀,也不能減免稅銀。

清丈田地、以定稅銀,這正是張太傅昔年主政、推行新法時的重要舉措之一。

朝廷有稅銀才能招兵買馬,因為有新法,先帝才能兩次北征。

上輩子,容鈺打心底感激張太傅的指點,所以特意拜讀過一些關於新法的文章。

那些文章多是新黨士子所作,當時容鈺滿心都是對張太傅的崇敬感激,她初讀新法後大感震撼,心底很是為張太傅和新法感到可惜。

那樣好的一套法度,隻試行了十餘年便隨著孝宗皇帝的薨逝戛然而止。

孝宗皇帝是今上的祖父。

推行新法是張太傅的畢生夙願,先帝是張太傅親自教導的皇帝,亦是在張太傅的扶持下擊敗福王後即位的皇帝。

可先帝即位後,不僅沒有大力推行新法,反而起複舊黨,到後來端王主政時,除了像稅銀法、軍戶法這類於朝廷大有裨益的操作性法度,其餘新法多已廢止。

上輩子,容鈺看著端王在先帝和舊黨的壓製下逐漸起複新黨,心裡很期盼他即位後再行新法。

若她能撐過那個冬天,就能看到端王即位了。

可她到底沒有撐過去。

這回,她倒是看到了端王即位。

隻是,端王即位後也並沒有廣行新法。

容鈺不懂朝政,沒有指點河山的能力,她隻是在心底有些為張太傅感到可惜。

那麼聰明的人,謀劃了一輩子,到底沒有盼到九州行新法、四海皆清晏!

至於稅銀法和這朱家莊的關聯……

舊稅銀法循前朝例,按戶收糧,人丁多的人家多交稅糧。

可人丁多不等於田地多、也不等於收成好,後來就和前朝一般,有了流民,有了豪強大戶暗藏流民、私自墾荒。

稅糧從各地運至皇倉,難免“損耗”。

最後,開墾的田地越來越多,朝廷收到的稅糧越來越少。

這麼看,和舊法相比,新法確然更好。

田地比人丁更能真實地反映收益,稅銀也比稅糧更好管理。

可是,還是有問題。

大周幅員遼闊,江南的水田和西北的旱田不是一回事,等額的稅銀對不同的人家來說也不是一回事。

以軍戶為例,兵甲或死或傷後,老弱婦孺氣力小,地裡刨出的收成連稅金也交不足,更不必說一家老小的嚼用,那些田最後大多都保不住。

不忍見舊部家眷流散,邵家逐漸開始把這些田地“買”下來,莊戶的生活所需皆由莊子承擔,一年所得若有盈餘則入公帳,若有不足亦由公中補足。

這種“買”,價格常常低於市價。

待那些兵甲的兒女長大後,邵家便聽憑其自定,或是無償拿回田契、自謀營生,或是繼續做莊戶。

這買賣裡有恩情,很少有人拿回田契。

經年累月,邵家公中這樣的田莊越來越多。

這麼多田莊,邵家公中的現銀卻不多。

邵北城對容鈺說著待決之事:“朱家莊有一戶鐘姓母子,那少年去年考入了國子監,鐘嬸子想把鐘家的地徹底賣給邵家,然後帶著那少年去城裡做工,便於求學。”

“這是樁好事,依我看,不僅要允,還要嘉獎那少年,激勵彆的孩童也上進!”

邵北城的語氣逐漸凝重:“為難的是,鐘嬸子提出賣地之請後,緊接著又有幾戶人家也提出要賣地……”

……

金陵,白鹿書院。

儘管已入了春,林間風依舊帶著寒意。

一個身著半舊石青色鬥篷的青年站在林間,背比青鬆更勁直。

麵色卻蒼白極了。

他手裡拿著一張紙條,已站了許久。

最後,他收起紙條,朝北望了望,然後,轉身離去。

一隻雪白的信鴿在他身後撲棱著翅膀飛起。:,,,,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