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隱頗為恭敬的立在門口,微笑的看著荀彧。
荀彧些許老成的臉上都是激動與鄭重之色,抬著手沉聲道:“臣領旨!”
出了永安宮,劉辯一路向南,一邊走一邊思考。
劉辯停住腳步,抬頭看去,不知不覺間,居然來到了嘉德殿。
奪嫡之爭,與立不立太子沒什麼關係,小時候他們已經攀比,長大了就不爭奪了?
劉辯曬然一笑,道:“平身吧。這件事,暫且隻允許你們尚書台三人知曉,要是傳出去了,朕問你們的罪!”
荀彧微怔,沒想到劉辯是為這個煩惱,稍稍沉吟,便道:“東宮有主,國有儲副。君王璽綬,他人難窺,神器如山,社稷如故。”
潘隱不動聲色的傾身,讓開道。
“丞相,你說,儲君,當立早還是宜立遲?”
荀彧口中的所謂的‘巫蠱之禍’,指的是漢武帝太子劉據,被誣陷造反,以至於被逼自殺,來帶著他的母後衛皇後自儘。
尚書台就在嘉德殿邊上,劉辯在嘉德殿門口站了半天,尚書台不知道多少雙眼睛盯著。
“是。”荀彧沒了‘東宮已定’的喜悅,滿臉凝色的捉摸著劉辯的話。
但他們不是普通人家!
“陛下。”
那天下獨一無二的位置!
天下之間,還有比這個更大的誘惑嗎?
荀彧看著劉辯的側臉,道:“陛下,如果諸子在京,一旦東宮有差,定然風聲鶴唳,禍亂不止,巫蠱之禍不絕。”
劉辯怔怔看著他,不由得自我懷疑:是我多慮了?自己嚇自己?
荀彧進一步解釋道:“陛下,縱觀古今,奪嫡並不在諸皇子,而在陛下,隻要陛下堅定如鐵,何人可墮?諸皇子是陛下看著長大,臣相信,隻要陛下稍有布置,陛下所擔心的一切,都不會發生!”
宮裡的一舉一動都備受朝野關注,尚書台就更為敏感,荀彧一走,各個房間不知道激起了多少竊竊私語聲。
聽到‘巫蠱之禍’,劉辯眉頭狠狠一跳,默默無聲。
劉辯心中煩惱去了大半,臉上也重新有了笑意,從腰間抽出折扇,扔給荀彧,哈哈一笑道:“丞相說的有理。”
不知道過了多久,劉辯忽然停住腳步,轉頭看向荀彧道。
劉辯踱著步子,道:“具體的,你們看著辦,朕就不指手畫腳了。說點彆的吧,紹兒交給卿家,朕是放心的過的。卿家再留心一下,給愈兒也尋覓一個老師。”
唐姬看著劉辯,似憂似喜,行禮道:“臣妾謝陛下。”
當然,他知道曹氏抄出來的肯定不止這些,但他已經很滿足了,沒有開口多要。
二十萬萬,對於荀彧來說,是一筆天降橫財,解了他大渴了!
劉辯深吸一口氣,擺了擺手,看著嘉德殿,猶自沉思不斷。
對潘隱或者宮裡的黃門,荀彧的態度一直是不親近不疏離不勾連不得罪,這種平淡如水的態度,與過往何進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對宮內閹宦采取敵對態度,迥然不同。
這筆錢,相當於朝廷兩年的賦稅。
雖然潘隱沒有十二常侍那麼大的野心,但能夠得到當朝丞相的尊重,心裡那自是樂開花。
荀彧微微點頭,道:“多謝大長秋。”
荀彧大喜過望,伏地而拜道:“陛下聖明!”
隻不過是找一個啟蒙老師罷了。
劉辯眼皮不自覺的跳了下,轉頭看向跪地的荀彧,倒是沒想到,荀彧對這件事居然重視到這種程度!
‘嘉德殿啊,對,沒錯是嘉德殿,當初,我就是這裡決定拚一把,與董太後,與劉協,與閹黨拚一把,那個時候拚的不是皇位,是小命。’
在潘隱向尚書台走去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彙報到了尚書台三公的值房。
索性,他直接點題,道:“卿家,你飽讀詩書,告訴朕,如何才能避免蕭牆之禍,諸子奪嫡?”
雖然荀彧的話有拍馬屁的嫌疑,但確實掃除了劉辯心裡的諸多煩惱。
這是他第一次在劉辯身上看到,以往的劉辯哪怕麵臨再大的危機,至少表麵上都是信心十足,一切儘在掌握的從容模樣。
在荀彧的忐忑中,劉辯點了下頭,道:“立蔡氏為皇後,不過,不是現在,等曹操平定烏桓大勝歸來,趁機宣布。”
“是。”荀彧應著道,這不算什麼事情。
宮裡再三給出暗示,東宮之位就是皇長子劉紹,朝野又都清楚,當今陛下喜愛二殿下,寵愛有加。
如果那個時候他輸了,是劉協登基,那董太後,閹黨,會放過他嗎?
小家夥的反應是無意識的,隻是覺得哥哥有的,他也應該有,這本身沒有什麼錯。
“立!”
潘隱聽到劉辯模糊不清的話,愣了一會兒,還是沒明白,隻好道:“陛下,在問小人嗎?”
他很早之前就意識到‘儲君’是一大難題,認為過早立太子,對太子,對朝局都十分不利。
但一直以來種種事情也清晰告訴他,不立太子的麻煩同樣不少,尤其是今天劉愈的事情,看似不起眼,但在劉辯眼裡,仿佛看到了蕭牆之禍,靖難、七王、八王,斧聲燭影、九子奪嫡等等的禍事。
劉辯道:“朕說過,以後諸皇子三代內不得離京。”
荀彧連忙揮退值房小吏,與潘隱對視道:“大長秋有事?”
但從王允事發後,劉辯的這個觀點一直在動搖。
劉辯收回手,看向唐姬,道:“朕來安排。”
劉辯注視他片刻,不置可否的轉身繼續往前走,淡淡道:“朕不過二十五,若無意外,還能活個幾十年,這世上,有三四十年的的太子嗎?”
荀彧見劉辯還是遲疑不決,思索一番,道:“臣知道陛下的擔憂,但那是以後的事情,真的到了諸皇子成年,有奪嫡跡象,臣相信陛下能夠妥善處置!”
‘是啊,奪嫡之爭不會悄無聲息,隻要我察覺到了,立即著手,不論喝止還是重棒,隻要我內心堅定,何人又能亂的了?’
“陪朕走走。”劉辯聽到了腳步聲,抬腳往前走。
“潘隱,你說,朕該怎麼辦?”
劉辯看過的這種曆史教訓太多,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睿智如唐太宗李世民,霸氣如明太祖朱元璋,哪怕是自詡聖祖的康熙,都沒有逃過‘東宮魔咒’。
劉辯又嗯了一聲,道:“至於幽州牧的人選,那個朱建平不錯,就他吧,你與荀攸說說,要公私分明,不可因私廢公。”
荀彧神色發緊,聽出了劉辯話裡的強烈的警告意味。,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