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佛與道(1 / 2)

漢家功業 官笙 9327 字 9個月前

第372章 佛與道

荀彧稍稍沉吟,道:“我去一趟禦史台。”

鐘繇道:“我去大理寺。”

荀攸愣了下,道:“我回吏曹。”

三人沒有其他交流,眼神都沒有,齊齊出了尚書台,各自忙活。

對於宮裡那位陛下,三人心中都十分忌憚,他的一舉一動都令他們關注。

而今,宮裡破天荒的納秀,三人心裡隱約都猜到些什麼,卻又不能宣之於口,隻能各自找借口散開。

禦史台已經搬出了皇宮,與刑曹,大理寺在一起,合稱‘三法司’。

對於荀彧罕見來訪,尤其是從宮裡特意過來,劉協嚇了一跳,親自到大門口迎接。

荀彧抬手見禮,道:“下官見過殿下。”

劉協連忙回禮,而後引著荀彧向裡走去,道:“丞相來禦史台,是有要事?”

荀彧不苟言笑,道:“並無大事,一則關於禦史台改製的下一步,下官要與殿下商議。其二,對於京察的結果,年底前應該有個結果,殿下始終未與尚書台通報。其三,是明年禦史台監察禦史出京巡視的事宜,下官還想與殿下再做討論。”

劉協本以為多大的事情,聞言心裡稍鬆,道:“丞相請。”

兩人來到值房,對麵而坐,待小吏上茶之後,劉協試探性的問道:“京察的結果,吏曹也有,丞相何必親自跑一趟?”

京察是吏曹與禦史台一同主持的,對北方五州各級官員進行考察,這些事務拖拖拉拉好幾年,在劉辯的催促下,終於有了結果。

荀彧沒有喝茶,道:“五州,六成官員‘貪贓枉法’、‘官商勾結’、‘受命士族’、‘欺壓百姓’……殿下,這樣的結果,下官不敢不來。”

劉協聞言,輕歎了口氣,道:“丞相,這個結果,其實已經算好的了。”

荀彧心知肚明,還是道:“能否再寬宥些?”

劉協怔了下,道:“丞相是想如何寬宥?”

“最多三成。”荀彧道。

劉協看著他,一時語塞。

這個‘京察’,看似是吏曹與禦史台共同主持,實則一舉一動宮裡一清二楚。

對於結果,宮裡也早就知道了。

荀彧現在來說,將‘六’變‘三’,是一種眾所周知的不得已——那就是不能讓事情變得太難看。

大漢朝六成以上的官員不合格,大漢朝的臉麵往哪放?

而這‘眾所周知’中的‘眾’,不止是劉協,荀彧,荀攸等人,還包括宮裡的劉辯。

這樣荒唐的結案,最不能接受,大概就是劉辯這個皇帝了。

劉協知道,荀彧既然問出口,多半是判斷宮裡能夠接受,道:“丞相,這件事,是否該由吏曹來做?”

這口大黑鍋,劉協不想背。

荀彧也沒有讓劉協來做的意思,點頭道:“關於禦史台的改製,禦史台在各州、郡設以常駐督查司,不知,這督查司放在何處,官位是多少?”

劉協看著荀彧,有些明悟過來,道:“丞相是有其他事情嗎?不妨直言。”

這些改製方案,早就送到了崇德殿,尚書台沒理由不知道。

荀彧心裡有些無奈,論人際交往,還得是鐘繇來,他不擅長轉彎抹角。

荀彧喝了口茶,麵不改色的道:“是關於那天師道,也就是五鬥米教,近來在京畿一帶發展迅速,教眾據說已破十萬。”

劉協神色詫異,道:“有這麼多嗎?”

荀彧道:“隻多不少。”

劉協已經不是以前了,迅速從荀彧的話來明白了問題的關鍵,道:“丞相是想問那盧氏與宮裡的關係?”

“還請殿下明言相告。”荀彧抬起手,些許老成的臉上出現肅色。

劉協點頭,道:“丞相無需多禮,也不是什麼秘密。那盧氏確實貌美,但與陛下沒有關係,是太後娘娘引為知己。不過,那盧氏善言,與她相處,確實如沐春風,賞心悅目。”

見那盧氏不是被劉辯納入後宮,荀彧心裡放鬆,道:“那,對天師道,陛下是何態度?我聽說,陛下見了那張魯多次。”

劉協臉色有些古怪,遲疑著道:“有一次那張魯進宮,我確實在一旁,聽到了陛下提及了國教之類的話,但隻言片語,我也不好下定論。不過,陛下後來似興致缺缺,沒有再理會。禦史台之所以阻止洛陽府驅趕五鬥米教,是因為其中多是災民,趕出洛陽,等於逼他們入死路。”

荀彧麵露恍然之色,道:“殿下,能否勞請殿下找個時間入宮,詢問國教一事,如果陛下無意,我準備將天師道封禁。”

短短時間就聚眾十萬,還是在洛陽京畿附近,任誰都不能安心。

劉協明白荀彧的來意了,道:“這個好辦,今天或者明天我便入宮為丞相打探。”

荀彧再次抬手,道:“多謝殿下。”

劉協身為當今唯一的一個皇帝,地位特彆。

他是曾經與劉辯爭奪皇位的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身份十分敏感,一度被劉辯軟禁在宮裡。

但隨著劉辯坐穩皇位,威加海內,尤其是兩個皇子長成,為了體現皇家的和睦,劉協一步步被‘釋放’,不止從宮裡搬了出來,還解除了暗中監禁。

荀彧雖然不善於溝通,但簡單的人際交往還是懂的,上門求人辦事,不能空手。

不過,他是丞相,不是尋常百姓。

稍作沉吟,荀彧道:“殿下先前說的,善待宗室,尚書台深以為然。廢除郡國,雖然是‘新政’的要求,但善待宗室,也是陛下旨意。俸祿以及婚喪嫁娶皆由朝廷承擔,另外,會在洛陽專門修建府邸,以供親王、郡王居住。改元之後,明文下發,絕無更改。請殿下放心。”

在大漢朝廷掌握的各州裡,基本上廢除了郡國,那宗室就是朝廷要解決的大問題。

按理說,劉協也應該就藩渤海或者陳留,但因為敏感的身份,一直被留在洛陽。

作為當今唯一的親王,自然關注朝廷如何對待宗室。

聽到荀彧的話,雖然不太滿意,劉協還是微笑道:“有勞丞相。”

荀彧客氣的抬手,道:“宗室裡一些人不太滿意,但朝廷困窘,殿下深知,還請殿下代為說和,勿要宗室之內起暗濤,令陛下為難。”

這句話說的劉協一點脾氣都沒有。

宮裡自上而下,都十分節儉,何太後五年來隻做了五件新衣服,兩位美人隻有三件,而劉辯是一件新衣沒有,吃喝之類,更是樸素,不見絲毫奢華。

劉協勉強的道:“不須丞相說,我自會去做。”

荀彧再次抬手,以示感謝。

大漢朝的宗室說起來簡單,實際上又複雜。

有的宗室後代做到了三公的高位,如劉弘等人,也有封疆大吏,如劉焉,劉表,劉岱,劉繇等人。

而其他的文豪,大家,盤踞一方的化作士族的更有不少。

朝廷不能不小心翼翼,以免激起宗室的反彈。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