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是因為根本就沒法做嗎?
imdb收錄電視劇劇集的重大變革,其實也是用爬蟲爬的影業公司官網!
隻爬一個標題,讓後將頁麵版權散播出去,讓填充頁麵的網民所持有。
這樣一來,不僅降低了侵權的風險,也將發展成本降至最低!
imdb說白了就是一個以數據賣流量的,但問題是,搜集數據要錢,驗證數據還要錢!
正因如此,在數據彙聚至一個可以變現的情況之前,羅蘭其實很不願意瞧見對方成立公司的,他寧願充當誌願者,冤大頭,給他們捐些運營資金,讓他們可以更好的發展,也不願意讓他們宣布獨立,然後收購對方,因為……
太燒錢了。
他燒不起。
更何況,在能讓他們用愛發電的情況下資本化,那不就是錢多了沒地方丟嗎?
如此一來,盯著傳真內容思量再三後,羅蘭還是主動和莫哈米去了個電話。
“幫我給柯爾回一封郵件,就說我很樂意去英國做客。”
“等我手上的項目忙完,我就會排出時間,提前告知。”
“如果他們現在缺少資金,我可以往他們的募捐賬戶裡打二十萬先應急……”
從一開始,羅蘭就準備買現成,在imdb將大眾數據搜集的差不多,訪問量也度過第一個增長高峰時在下手,雖然這麼一來,會花掉將近半個億,但怎麼樣,都比自己找人做更劃算,因為度娘百科那種發展模式放在牆外,是根本就做不起來的。
而作為一個專業性的數據庫,它也不可能和度娘百科一樣,‘肆意’添加。
當然了,去英國一趟對於羅蘭而言也不是什麼大事。
他本來就準備帶伊麗莎白出去玩,現在隻不過是有了個明確的目標罷了,從英國開始,在北歐繞上一圈,彆說一個月了,就算帶著對方玩上一年,花掉的錢也跑不過股票上漲的幅度。
這真**的是個悲傷的故事。
…………
而在羅蘭應答的同時,外界的一切,也在不停的運轉。
十一月三十日,《辛德勒的名單》在華盛頓率先點映,次日,紐約也舉行了媒體看片會活動,十二月九日,劇組成員又回到了洛杉磯,在環球的召集之下,首映禮的邀請嘉賓,不是媒體記者,便是知名影評人,擁有投票權的同行,那就更多了。
沒辦法,即便斯皮爾伯格狂懟學院,以泄心頭之氣,但《辛德勒的名單》,也還是要按照衝奧片的流程走的,而所謂的流程,說的普通一點,那就是先點映宣傳,讓那些擁有投票權,能拿筆杆子,能發新聞報道的家夥看過之後,在根據他們的反饋,適度宣揚。
至於說什麼奧斯卡評委的名單絕對保密?
那個大名單的確是絕對保密的,可相對人群,依舊是有的。
隻要有心的掃一掃每年學院收納成員的新聞,你就能從上麵,找到一堆同行的名字。
雖然那些同行在最後的評選中隻占一定數量的票數,但提前拿下他們,不就意味著你競爭對手的爭取盤就變小了嗎?
彆覺得沒可能!
實際上每年參加奧斯卡的那些受邀嘉賓,都有投票權!
不然韋恩斯坦拿啥做生意?
他要是真買通了學院,那就不會出現醜聞爆發的情況了!
畢竟奧斯卡名氣在大,也怕出現格萊美那種眾人不鳥的狀況!
要是《紐約時報》刊登“格萊美還值得信任嗎?”那樣的報道,並且像泰勒-斯威夫特、阿黛爾-阿德金斯、凱蒂-佩裡、dy gaga、蕾哈娜那樣的明星都不去了,那奧斯卡,也就走到頭了,雖然後世他們一直在偏頗,但好歹沒有格萊美那麼慘。
至於現在嘛——
那更是吊炸天了!
像小雀斑那樣的新人想要一提即中?
有再多的錢那也得回家做夢!
甭管是憑商業片起家的一線,還是憑借藝術片想要曲線救國的演技咖,隻要是新人,那就得等等、等等、再等等,那些擁有投票權的老前輩們不會讓新人拿獎的,又或者說,想讓他們投票,最少也得拿個提名刷刷格調再說吧?
當然了,格調這玩意對於斯皮爾伯格來說根本就不是問題,從七八年開始,他已經拿了三個最佳導演的提名,兩個最佳影片的提名了,而《辛德勒的名單》更是被眾人視為必勝的電影,所以在三地點映過後,看準風向的環球,直接開啟了區域輪映。
所謂的區域輪映,其實就是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慢慢放。
原因嘛,也很簡單。
控製輿論風向。
點映和輪映其實就是在培養市場的饑餓感,同時也是在篩選觀眾。
所有的衝奧電影都得保證前去觀影的觀眾配得上這部電影,甭管是投資方還是衝獎者本人,都不想聽見外界對自己說no,而在這種情況下,那些知識儲備較低,觀影水平較低,又或者說,那些覺得藝術片都是一群人的自娛自樂的家夥,就不能讓他們走進影片。
是的,你們沒有看錯,這其實就是在排斥大眾。
他們覺得喜歡商業的家夥在現在這個時候,隻會幫上倒忙,於是乎,他們就會想儘辦法,將這些腦子裡隻能裝有boom、boom、boom的家夥給擋在影院門口,直至獲得提名。
因為在獲得提名之後,是否得獎就已經沒有懸念了,而借著提名的東風,片商又有了非常好的宣傳噱頭,如此一來,拉升票房賺取利益,就顯得尤為必要。
這其實就是資本的常規套路。
既要獎,又要錢。
一邊嫌棄大眾礙事,一邊又要收割票房。
在互聯網尚未盛行之前,這種套路那可是屢試不爽。
當然了,和《辛德勒的名單》處境相同的,還有《費城故事》。
在《辛德勒的名單》掃過媒體之後,十二月十四日,《費城故事》在洛杉磯世紀城點映,十二月十六日,劇組成員又飛往紐約,為聚居在美東的家夥服務。
這種飛來飛去,隻為討好投票人的行為,瞧得羅蘭是直撇嘴。
不過,他倒是能夠理解。
大家都是牌桌上的玩家,在黑幕報出之前,誰都不能掀桌對吧?
而既然不能掀桌,那自然就是好好玩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