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2月22日,冬至。
光明和溫暖開始向北半球加載。
12月的東南亞才剛剛褪去了燥熱,正是涼爽的好時節。
冬至日的萬象,晴空萬裡,習習晨風中,大街小巷已經掛上了萬千飄揚的紅色旗幟。
“先鋒軍倒是有些民心。”李宗仁透過汽車車窗看向外邊的大街。
街道上一路都能看到掛出的紅色旗幟,不少是街邊民眾自己掛出來的。看那歡天喜地的樣子,不似作偽。整個萬象,現在絕大部分都是遷移來的華人,基本都受恩於先鋒軍,大把大把的鐵杆支持者,家家戶戶早就有了先鋒軍的旗幟。
街上掛著的還是眾人都熟悉的紅黑黃星鐵血旗。
東聯國國旗也已經確定,不過需要等到開國大典上才正式升起。
先鋒軍最終確定了國名,東聯。
“‘太’通假‘泰’,這個太國聽起來跟原來的泰國一樣,新國豈能用舊名!”不少人反對太國這個稱呼。
“華夏取國名都是單字為尊,雙字以及更多的字,不過是一些屬國,或者是些方外之地,蠻觸小國,國家取名用字多了天生矮人一等。”反對東聯的也不少。
從鴉片戰爭起,這一百多年裡,華夏屢遭西洋欺淩,很多人的骨頭都軟了。數百年前還稱呼西洋人佛朗機等直譯詞,到了近代,西洋各國翻譯的稱呼就開始美化了,比如英吉利成為英國,法蘭西成為法國,德意誌稱為德國。
而日本再蹦躂,華夏給它的正式稱呼還是兩個字的日本。華夏周圍的各國也都是兩字或者多字的稱呼。
也就隻有泰國借助華夏沒落期擺脫了暹羅這些兩個字的舊稱,以自大的泰為名。還有一個就是韓國,取了韓這個單字。
“後世誰還在意這樣的形式。華夏文化沒落,在世界上無法成為主流,所謂的尊不尊貴已經意義不大,美國人在世界橫行的名字是美利堅的英文名。”葉關並不在意這個國名,隨著先鋒軍實力增長,說不定還要改名,畢竟東聯前邊掛著一個東南亞的前綴有些太局限了。
“掛上東南亞的前綴,是給美國人和歐洲人看的,這個名字也能突出聯邦共和國這個後綴。”趙易最後也選定了東聯。
他們三人的計劃中,可沒有長期和華夏割裂的打算,或許幾十年,或許到下世紀初,終三人一生,這個東聯總要統一進華夏的。
李宗仁住的迎賓館距離舉行大典的南華廣場並不遠。
包括總統府在內,這些都是新建的建築。在二戰結束後,先鋒軍的財力物力都用在了教育生產等方麵,就算是總統府也隻是三層的建築,和迎賓館差不多高。不過在三萬平米的廣場的空曠下,顯得也有了些氣勢。
作為先鋒軍核心城市之一的萬象城又向外擴張了,甚至在湄公河上搭起了五道來往的浮橋,把城市擴張到了河對岸去。
前世萬象附近的湄公河成了老撾和泰國的界河,加上老撾的經濟一直不景氣,這座建在邊界上的首都按照華夏新世紀的標準一直都是縣城級彆,並沒有擴張太大空間。但現在先鋒軍統一了湄公河兩岸,不止發展到了對岸,城市範圍也不斷擴大,和南岸的廊開也連了起來,多了大片空地。
這時候設在河邊的總統府就不會像前世那麼顯得突兀了。
先鋒軍在萬象的規劃有前世的一些影子,總統府的位置相差不遠,隻是這一世前方的廣場更大。除了三萬平米平整的廣場外,廣場南邊就是寬廣的湄公河,更顯空曠寬廣。
先鋒軍的開國大典就在這裡舉行。
早早這裡就已經聚集起了大量的民眾。
臨近9點,各國使者和各勢力代表也已經在總統府臨時搭設的觀禮台就座。
先鋒軍宣布建國,此時還沒有一個國家站出來要與先鋒軍建交,包括美國在內。
不過各國和各方勢力卻派出人員來先鋒軍這裡洽談各種事務。
就算不是臨近先鋒軍的,其他地方的各方勢力和各國也不願錯過先鋒軍建國這個機會。不說彆的,僅僅東南亞的物產就意味著巨大的利益。橡膠、錫礦等更是決定著全球市場。
就連英法也派來了使者,觀摩先鋒軍的建國大典。
就算是交戰雙方都能互派來使,更不用說現在英法和先鋒軍還沒有徹底撕破臉。
“建國,也能滅國。”英法殖民全球一二百年,滅的國家多了,根本不在意這點儀式。
“他們建起了國,才能被拴在這片土地上,跑都跑不了。”英法更樂意先鋒軍對外宣布建國。多年的殖民經驗告訴他們,建國後才需要維持門麵,不會輕易逃走,才更利於英法聚殲敵人。至於建國聚集起的民心,一直依仗槍炮的他們會在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