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戰事又起(1 / 2)

1942風起南洋 潛水老猿 6018 字 2024-04-18

三岔村還是通電了。

一個信號中繼站設置在了三岔村。一個鍋駝機拖著一台發電機和一組鉛酸蓄電池給中繼站專門供電。為此還雇傭了2名村民,專門添柴。

不過這個發電機優先保障通訊線路的暢通,專電專用。

作為新出爐的地頭蛇,在村長鄭老頭的軟磨硬泡下,三岔村也沾了光,晚上第一次亮起了燈泡。

唯一的一個燈泡就安裝在了和村公所一個院子的村小學中。

村小學隻有兩個教室,低齡的幼兒園和一二年級的小學混在一起。

身處險地,三岔村以青壯人數居多,兒童較少。村裡留下學習的低幼學生一共也才40多人。

更高年級的學生都去很遠的鎮子上去上學了。靠著福利待遇,全年食宿都可免費。

建設兵團的護送隊送來補給和貨物時,順便護送著這些孩子回來一次和家人團聚。

護送隊遭受過一次土著人的武裝襲擊。

一名9歲的學生不幸遇難,雖然一個千人級的土著部落被連根拔起,但地處三方交界處的三岔村依然不太平。

村學的幼兒園和小學,包括那個瘸腿的退伍老兵校長,一共隻有三名老師。

要做到十年義務教育,並不隻是錢的問題,師資匱乏也製約著偏遠地區的義務教育效果。目前先鋒軍隻能儘力先做到城鎮義務教育的完善,華人移民的分布也決定了城鎮教育才是主要的。

三岔村的大多數設施是當初建設兵團駐留時留下的,村民們來時,還特地給他們修建起了新學校。

學生人數偏少,村公所也搬進了學校的一角。

那唯一通電的線路就布置在這裡,那盞燈泡在學生放學後,也順理成章的被夜間辦公的村委會沾光了。

通電後的第一個村民大會上,也同樣沾光的村民們沒人在乎議題,圍著把那盞挪到了院子裡燈泡嘰嘰喳喳了兩個小時。

在之後的又一個村民大會中,同樣圍了另一樣村公所新電器三個多小時,卻沒幾個人敢吵鬨。

三岔村新添的電器是收音機,也是上邊發下來的。

村長鄭老頭滿意的是,就像村子裡的那部特地調撥下來的電台一樣,這台收音機在遇到斷電,沒法用交流電時,還可以用四節乾電池當電源。

讓他更滿意的是,據說上邊已經批複了劉賢民村書記的申請,準備在村子旁邊的小溪處安置一台5千瓦小水電機組,到時候村子裡就可以大麵積供電了。

隻可惜周圍不安全,否則像旁邊的鎮子上那樣直接上300千瓦機組了。

村子後邊山上衝下來的那條河完全可以帶動,隻是距離村子比較遠,不像鎮子上那麼安全,很容易被土著人破壞,還不如這5千瓦機組安全方便。把寨牆向外擴一擴,小水電站就和水力磨坊一樣,就不用擔心外人的破壞了。

功率雖小,對鄭老頭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不用學校裡的這種60瓦燈泡,用那種城裡見過的15瓦燈泡,也足夠全村一家安一個了。

就算是燈光暗一些,總比那煤油燈亮堂,還不熏眼。

想到熏眼,他忍不住揉了揉熬夜發紅的雙眼,和劉賢民打了一聲招呼,再一次擰開了收音機。

自從村裡有了收音機後,這成了村裡的第三件電器。不同於沾光少的電燈,和隻歸他保管並不引人注意的BC1000電台,收音機已經成了全體村民的寶貝。

在每天晚上準時播放一個半小時,成了全體村民晚飯後和晚飯時最好的消遣。

收音機的木匣子外邊又扣上了一個木頭匣子,還上了一把鎖,鑰匙隻有村裡三巨頭拿著,也隻有他們擁有開關收音機的權力。

為了不影響村民工作,白天通常隻有三巨頭收聽收音機,鄭老頭特地把聲音調的很小,但一個房間裡的劉賢民還是能聽得清楚。

“……荷蘭軍隊悍然侵略我國……”

“停下,老鄭,停下。”電台能收到三個頻道,鄭老頭喜歡相聲和戲曲,劉賢民卻喜歡聽綜合頻道的新聞,眼看著鄭老頭要繼續調台,豎著耳朵的劉賢民立即喊住了他。

在軍隊中宣傳學習滋潤的那根弦一下子繃緊了,他敏銳地察覺到,出大事了。

……

“我們已經來到這個世界四年了!四年啊!也不知道那邊家裡怎麼樣了?”李衡有些疲憊的坐在一根橫倒的枯木上,雙手胡亂抓了抓頭發道。

他身邊隻有旁邊站立的趙易,和他一樣,在周圍走了一大圈,褲腿上已滿是泥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