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火炮暫時調整(2 / 2)

1942風起南洋 潛水老猿 4696 字 2024-04-18

“我們缺少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火炮。”李衡也知道問題所在,但現實中的問題更多,“不過要自行研製卻不合算,不止是費用的問題,我們還缺少相關人才。155毫米炮我們就很吃力了,但連樣炮都沒試驗完成。”

“我們的105加農炮怎麼樣了?”趙易沉吟半天,才問李衡道。

當初考慮到122榴彈炮射程不遠,借鑒了後世的86式改進,在彈藥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最大射程也隻有12多公裡。155毫米炮短時間內無法服役,而蘇俄的46式130加農炮還沒露麵,先鋒軍從頭仿造德國K44式128毫米加榴炮的難度又太高,於是三人決定先仿造日本人的92式105加農炮。

但這個加農炮的仿造難度讓先鋒軍頭疼,僅材料不合格就讓進度慢了下來。

“現在那些小鬼子技術人員老實多了,隻是我們原打算不止要仿造,還準備吸納日本海軍100毫米艦炮的一些技術,以及德國105炮的技術,準備繼續提升105加的性能。現在減重有了些進展,但炮管壽命沒多少提高。生產進度上也比較慢,現在一共才生產了8門。這一次戰鬥,試驗了2門。效果不錯,能壓製法國人的155榴彈炮。”李衡解釋道,“不過還需要改進,我們本打算將之改進為自行式的。”

92式105加改進後,重量還是3噸多,機動性還是差一些。

這一次戰鬥,從隱蔽到新陣地的轉化時間短,炮兵部隊遲遲沒有到位,就是那些2噸多重的122榴的牽引機動拖了後腿。那些重加農炮和155炮機動性更差,李衡從一開始就考慮自行化,這也是仿製105加滯後的一個原因。

“如果隻考慮牽引的話,產量怎麼樣?”趙易不想繼續等下去了,顯然炮兵急需遠射程的重炮彌補短板。

“現有生產線可以月產2門,增加部分設備和人員,提升一下效率,產量可以再增加一門。”李衡低頭默算片刻才道。

這比起122榴的最大月產量的8門少了些,但加農炮的生產難度高,現有條件下他已經儘力了。

趙易也明白隻能如此,畢竟先鋒軍的火炮生產已經不再是來料加工組裝,而是從原料開始的一係列生產線的聯動。任何一個環節薄弱都能導致產量的受限。僅僅一個炮管,從炮鋼到加工,就已經讓先鋒軍的軍工體係不斷在挑戰極限了。

但為了補上炮兵的短板,他還是拍板道:“那就先生產牽引式的105加,加快生產速度,儘快裝備。”

“我知道155榴彈炮已經接近成功,現在火藥水平和炮管製造技術也沒法談最佳藥室,我們隻能先推出一代,預研一代。至於155加農炮現在連試驗都沒通過,不如轉向仿造德國人的170加農炮,我們已經從德國人那裡得到了相關圖紙資料,還找到了部分相關人員,仿造應該容易一些。

這款K18畢竟經受了二戰考驗,性能不錯,以後203毫米炮出場的機會太少了,170炮更靈活機動,可以完成過渡。我們還可以利用研製155自行炮的經驗把170炮也改為自行式。”趙易也順便調整了更大口徑火炮的未來發展方向,一切以眼下的備戰出發,

“這場對法作戰,暴露了我們火炮機動差的缺點。我們缺少足夠的空中力量,缺少直升機,缺少導彈,現在就統一火炮規格,淘汰小口徑火炮還是有些過早了。那些75炮性能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不過蘇俄的ZIS3型76毫米加農炮性價比卻很高。才一噸多重,最大射程還能超過13公裡,不愧是二戰神炮。

就我們東南亞地區的叢林環境而言,這門炮用上十年也不過時。這已經值得我們去仿造,我們從德國人那裡也得到了3門繳獲自蘇俄的這種炮,這種口徑以我們的技術積累也容易仿造,這足以讓我們能儘快填補上眼下炮兵的短板。”

趙易已經警覺三人超前的意識和現實在某些方麵有點脫節了。

大方向沒錯,可超前半步才是天才,超前一步容易踏空。

後世華夏雜亂的火炮標準不是沒有原因,在戰機和導彈力量不足的情況下,要達到各層次火力覆蓋的目標,就得需要各大小口徑的火炮。在缺炮少彈的情況下,沒有最優的選擇,隻能以現有的條件先應對眼前的矛盾。

“目前的軍工生產需要多考慮眼前的危機,隻有扛過這些危機,我們才能從容談起未來的發展。”,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