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類貨物才會存在這,而且林家也不可為此花費太大代價,所以從買地到堆填拾掇好,前後每畝花費能過百都算頂天了。
結果沒成想,後麵租界趁國內混亂,越界築路直接築到不遠,這裡的地價直接起飛,要知道本身就是儲存體積大的貨物,為了降低建築成本,建造的又是低矮的土胚瓦房,所以前後購地累計有將近二三百畝。
到目前為止,這裡的地價每畝已過萬,不過林家前些年就已經出手了,七八千左右的價位出,但也絕對漲了幾十上百倍,因為林家占的地方大,再加上上海日漸繁華,已經逐漸延伸至此處,再不賣,林家也持不下去。
當然了,那隻是一部分原因,當時林家也認為價格已升至高位,到了可以出手的時間,而且林家也不是直接賣,而是找人把這一片規劃成高檔住宅區,不過林家不自己建,而是你買走要按大致規劃好的來建,以高檔住宅這些賣點拉高了不少價格。
林家賺了,周圍人也開心,因為這一下便拉高了周邊地價,買家也開心,因為買家也一次吃不下或不願吃下這麼多地,林家這一規劃後,他們分著買走一建成,照樣能以這些名義賣出更高的價,算是皆大歡喜。
像林默所在這一塊,便是規劃成了花園洋房,林家留了點,建了幾套不怎麼起眼的洋房,其他的則將地售與有錢有權的人自建,多數是半賣半送,讓林家借機搭上了不少人的線。
其他地塊,則是規劃成了石庫門洋樓,花園平房,高檔公寓住宅這類,基本是被地產公司以及銀行拿走建設了。
沒看錯,就是銀行,這時候沒有購房貸款,但人家直接拿錢囤積地畝、建設房產,三十年代上海地價飛漲,很多銀行都將地產視為了盈利的支柱產業,像新華公寓、四明裡、上方花園、來德坊、淮海坊等等都是銀行興建的住宅,而且這還隻是一條道路上的。
據1934年上海房產公會報告,上海房地產總值估計30億銀元,成為上海經濟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且房產投資建設花費,三零年前後便達七千餘萬元,近幾年更是一路猛漲,光是在公共租界,每年便有六千餘幢房屋興建,這幾年的房產交易額更是數以億記,林家這點也不過小打小聞罷了。
像林家在租界或更靠近租界的地段,以前因建設倉庫、貨棧、商行等等而購置下的地畝,隻不過規模較小,通常隻有數畝、十數畝,多不過數十畝規模,但架不住單位價貴啊!
單價往往是數萬乃至於十數萬一畝的價格,林家大半家產都是靠這些土地漲價積攢起的,就像流傳中,肯德基不靠賣貨而靠占地升值掙錢一樣。
不過漲最猛的還是這幾年,林家還是出手早了些,有些銀行,單靠囤地皮幾年,轉手便能翻上十幾倍,簡直比他們冒險偷摸進銀市,擔驚受怕冒各種風險掙得還狠,像林家這種抬高價格的手段更是比比皆是,不然林家一個做商貿的,就單自己就能在不熟悉的行當玩花活兒?還不是彆人給示範的。
這就能理解,為何蘇宏傑一直在那叫苦叫窮,還把目光投向特高科那波人搞的錢莊,想要虎口奪食了吧?就算處裡批個百萬資金給了他,估計在上海也弄不出啥大的名堂來啊。
但那可能嗎?資金入了公賬,各方各處的手就伸過來了,就算林默等人,是上繳這筆資金的功臣,想批走這麼大筆資金,除非有足夠理由說服處裡,或者說戴老板,否則想也彆想。
他這一沒功勞,二者其又是在地下搞情報的,承諾未來帶來多少收益好處啥的,既不務正業,又無多少可信度,至於為了情報投入啥的,彆人也搞啊!也沒見為哪一個組級單位投入過這種資金量。
所以說,他就隻能自己搞,自己想辦法才行,當然,到時能搞出來,地位、功勞這些也非他人所能比擬,隻能說好壞並非對立,隻在於你能否做成。
思量間,林默隨在門口等著他的林文卿,進了林家一幢宅子,剛跟其安排完一些聯絡事宜,結果一進到大客廳,一雙雙眼睛一並看了過來,把他嚇了一跳。
屋中不是他想的,隻有林鎮平和他老爹,除兩人外,還有他該稱呼為路叔、鄧叔的,跟林家關係很緊密要好的生意夥伴,以及路叔身邊的一位年輕人和鄧叔身邊一位乾練又帶幾分儒雅博學的中年男子。
“你路叔、鄧叔,認識也不打個招呼……”
林默聞言,回過神來,趕忙打了招呼,道:“抱歉啊路叔鄧叔,臨時有點事給耽擱了下,讓你們久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