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讓修械所真正感興趣的,還是剩下的兩套發電設備,鐵廠因建設太偏,並沒有發電廠為其供應電力。
雖然鐵廠有套發電設備,但不過就是個鍋爐加發電機組,隻能滿足鐵廠的照明需求,鐵廠之前的那些加工設備,都是以內燃機驅動,但燒油成本過高,所以黃仕新還專門采購了一套發電設備。
而且這套發電設備很有意思,如果全部啟動的正常輸出電量,是鐵廠加黃仕新新采購全部設備所需的幾倍,顯然黃仕新當年野望可不小,為鐵廠發展預留了足夠的資源供應冗餘,可惜……
英資洋行逼迫黃仕新買下的二手設備中,也有一套發電設備,顯然對方是比照黃仕新訂單準備的,就等著算計黃仕新,這套雖然技術已經很落後,但發電量也不小,足夠黃仕新設想中鐵廠落成所需,而且改造升級一番發電量還會有所提升。
修械所選定黃家鐵廠,主要就是衝著這兩套發電設備來的,一來如果新采購達到這種發電量設備,不見得會比接手黃家這些東西價錢低,二來新采購交付時間長,短則幾月,長幾年都說不準。
至於基地為啥需要這麼多電,一則用來驅動加工設備;二則此處基地準備加裝一些電弧爐,用來生產試製高性能鋼材,這可是自產槍管炮管的前置條件。
雖說清末就已經能自產追上國外水平的山炮重炮這些,但當時所采用的多是碳素鋼,而基本就在國內江南製造總局煉鋼廠製造生產出合格碳素鋼時,西方探索新一代煉鋼技術取得了突破,發生了合金鋼革命。
合金鋼,民國時期叫特種鋼,鋼材材質是槍炮製造中最核心的東西,合金鋼製造槍炮的性能,那是碾壓碳鋼的存在,在一戰爆發得到廣泛發展後,中國自產武器再次落後於世界。
而這時候中國已經到了北洋和軍閥時期,這時期政權對國內的掌控力還不如清朝呢!根本拿不出也不願意拿錢投資新式鋼鐵廠,國內兵工廠淪為來料加工廠,而且軍閥短視、官員貪腐,為了采購回扣,連國內能自產的鋼材甚至步槍的木質槍托都要找洋人采購,基本完全放軍工生產的自主。
到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情況有所好轉,沒像北洋時那麼過分,也有意拾起軍工生產自主,在三二年時曾謀劃在浦口建設一座新式鋼鐵廠,但一番核算下來,需要投資八千萬大洋,是國民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十,此事到現在還沒有下文。
當然了,修械所也沒那麼多資金去弄什麼煉鋼廠,目前乃至未來一段時間,也將主要進行來料的加工,隻不過這不是長久之計,彆人賣不賣、運不運得來都會影響到正常生產,還是要提前準備,免得長期受製於人。
修械所準備做的,就是配置幾座小型電弧爐架設在這處基地,一方麵用於研究探索合金鋼的生產冶煉工藝;另一方麵,是小批量試製生產合金鋼,既檢驗工藝完善生產流程,又能用來替代進口合金鋼生產部分槍炮重要部件,檢驗實際性能效果。
目前修械所即將到手兩台德製幾噸級電弧爐,在那批軍工設備之中,修械所準備將其用於小批量試製生產合金鋼,用來生產部分槍炮重要部件。
估計其原主人想法跟修械所差不多,隻不過裡麵沒有專門的發電設備,畢竟那些設備原先屬於一個國家,如果有電能可供調配,就沒必要重新專門搭建發電設施。
當然,不是說修械所的基地不能調配電力,不管南京還是馬鞍山廠礦聚集地,都有電廠,但基地這邊需求量有點高,外購的供應和成本都可能有問題,而且情報處和修械所的對頭和競爭對手都不少,難保不會有人在這上麵使壞,所以還是自產自用為好。
當然,基地準備安裝的也不止這兩部,修械所還訂購了多台噸級電弧爐,就是大小一噸上下的,主要用於研究和試驗,畢竟研究探索鋼材冶煉工藝,那就得一爐爐的去冶煉試錯,爐小能降低不少研發的成本。
李定橋帶人從南京搭乘一條載客的渡船到了當塗,又轉乘包下的一條烏篷船沿水路去往鐵廠。
雖然鐵廠位置比較偏,但也隻是相對於工廠設立選址而言,鐵廠還是具有不錯水陸交通條件的,要是連原料運進產品運出的運輸條件都不具備,那建工廠不是扯澹嘛!
工廠所在山穀穀口不遠就有一條水道,是一些從山上流下的溪溝在山外平坦平坦處彙聚,最終流過當塗彙入長江,因為兩側多上好水田,經一代代修繕治理成了水流平緩的通航水道。
不過水道並不算深,也就能通航吃水兩米以內的小船,但現在不行了,近幾十年國內動蕩,並沒有人組織好好修繕過,也就依靠這水道運輸的黃氏組織人簡單維護下,但這幾年鐵廠都快經營不下去,黃家也沒了那份心思,現在水道有些地方已經淤積比較嚴重。
水道一側河堤上有一條挺寬的公路,也是鐵廠在原有基礎拓寬維護而成,路麵鋪了一層鐵廠的爐灰爐渣,經年累月下已有厚厚一層,除了草長得多了點,道路狀況還算良好,可直通鐵廠,目前鐵廠工人和貨物進出都是通過公路。
因為靠人力撐船,船走得並不不快,大概過了半小時,船拐過一個水彎,李定橋才看到不遠延伸到水道中的碼頭,據船夫講,那就是鐵廠建設的碼頭。
登上碼頭,麵前是一片半圓形的卸貨場,再往外是一圈庫房,半圓邊庫房中間偏右有個缺口,是條直通廠房的寬敞道路,離鐵廠還有一段,但道兩旁並不荒涼,而足長長兩片民房。
這裡現在是有居民的,當然建廠前沒有,都是隨廠建成,有人圍繞著鐵廠討生活逐漸出現了這片居民區,畢竟鐵廠不算小,巔峰時幾百名工人呢,更彆說那些搬運運輸貨物圍繞鐵廠討生活的人。
當然,以前此處的居民多數還是鐵廠工人和他們的家屬,鐵廠建設時周圍沒有居民區,自然是提供住宿的,隻不過多數人隻能住多人宿舍。
隻不過工人都是成年人,有對個人私密空間的需要,而不少人有家有室,有了穩定工作,自然想把家人接來照顧。
開始隻是在周圍村鎮租房,但鐵廠本就遠遠避開了這些地方,如果一來上下班就很不便,鐵廠最終經過一番考量後,決定在穀外沿道路劃出一些區域提供給工人自己建房居住。
穀口外到水道邊,很大的一片土地,為避免建廠後出現糾紛,建廠前便已經買下了。
雖然讓工人建房,但提供給每人的地基都不大,而且地基依舊歸屬鐵廠,如果工人買賣,賣給未建房工人鐵廠不會乾涉,如果是已建房或工廠外的人,那就需要鐵廠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