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長生在搞創作啊。
從當初賈歡歡過生日,偶然待在校門外麵聽見那麼多家長聊天感歎開始,萬長生就萌生了搞張國畫創作的想法。
這也是係主任和老童對他最大的怨念。
雕塑係才混了多久,就出了那麼響亮的作品,還跟郭大炮一起搞了佛像業務。
更不用說平日裡萬長生做了多少個泥塑和雕刻習作,就憑給苟教授做的那個泥塑,也是基本上可以算學年作品了,一二年級的雕塑係學生很多都還做不出來這樣帶著明顯風格特征的東西呢。
美術學院的學生,說一千道一萬,還是要拿作品出來說話。
萬長生在國畫係什麼作品都沒出,也就上次的工筆習作畫了個小和尚跟女童的佛像,這對於一般大二大三的學生是夠了。
可萬長生是去年的狀元,得高要求啊。
而且連篆刻都起碼交出來些東西了,本行卻空空如也。
所以萬長生必須搞個國畫作品來交差。
這也是臨近提前畢業的要求之一。
就像他給徐朝暉說的那樣,一幅講究意境的群像圖。
不是說那張小和尚跟女童的佛像圖還不太夠格麼。
萬長生索性畫一張長長的群像圖。
這也是他四月到六月頻繁回寧州二中的目的之一,幾乎每次都坐在校門外,捕捉到很多家長翹首以待的身影。
按照宣紙的常見尺寸,一尺五高,卻足足有四五米長!
說起來萬長生也是調皮。
畫小了容易泯然眾人,那我就畫長點,很長,好比曆史上那些名作《江山萬裡圖》、《清明上河圖》等都是這種卷軸的形式。
在沒有手機電腦相機的年代,也沒有那麼方便誰都能飛來飛去出國旅遊,古人欣賞記錄難得一見美景的方式就隻有繪畫。
碰上這種動不動河山萬裡,江山大都市的場景,隨著慢慢把卷軸展開,就好像看電影搖機位一樣,屏幕上的景色目不暇接。
萬長生就打的這個主意。
其實在他這種繪畫能力看來,無非就是個以量取勝。
沒多少創新。
真的,相比雕塑這種立體化的裝置結構表現形式,繪畫已經越來越脫離古時候的實際用途,特彆是國畫,已經基本上隻剩下文人雅士自我陶冶情操的功效。
也很難玩出什麼新花樣。
畢竟數千年來的古文化,已經把能畫的都畫過了。
這又是種特彆講究傳統的技藝,很難像西洋油畫那樣,在十八十九世紀,忽然從寫實的古典派,開始轉向印象派、現代派、後現代主義等一係列新花樣。
國畫這些年挖空心思想改變的新招也都搞過,不是被罵得要死,丟了老祖宗的手藝,就是隻能騙點外國人的錢,始終難出大家。
各種流派為了自身利益或者權威性,爭得也很厲害。
就好比老童和老苟,都屬於國畫範疇內部的爭端。
萬長生肯定不會去蹚這種渾水,所以中規中矩的兼工帶寫,整體按照現代穿著特點,卻遵循古風畫法的筆跡來呈現。
99個人物形象用市井百態的方式出現在畫卷上。
卻又不是簡單的把人物羅列出來。
而是按照中國傳統國畫的全景式構圖,以校園生活為主線,結合近景、中景、遠景,卻沒有出現任何校舍建築畫麵,儘是各種人物來組成畫麵。
這就有點考驗繪畫構圖的功底了。
隻不過萬長生從小在寺廟裡就畫慣了這種大場麵,什麼如來佛祖講經圖,周圍幾大羅漢、幾大金剛、菩薩神態各異的或坐或站,又或者八仙過海圖,十八孝子圖等等,都是這樣儘量不要有建築物件來影響主題,全靠一個個人物相互關係來吸引居士遊客們欣賞遊覽。
人物形象怎麼畫,對他沒有任何難度,難點也就在於怎麼排列。
所以回到江州,萬長生也去周圍的小學幼兒園觀察過。
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