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這裡也將成為市民探尋藝術寶藏,青少年啟蒙藝術的重要場所,下一步還有可能擴展變成博物館的規劃。
當然前提是把這邊的藝考班級全都搬走以後。
一邊介紹,一邊遊動步伐的領導群,忽然就在轉角的時候,看見這裡掛著的畫,畫風突變。
當然更吸引所有人目光的,就是穿著一身白袍,頭巾上還帶著圓箍的艾米拉,恭恭敬敬的站在那裡充滿期待眼神。
萬長生從來都是希望把機會給予那些在拚命爭取的人。
就好比這個時候的艾米拉。
他內心甚至非常驚喜,小徒弟在這種逆境時候的主動爭取,難得主動探身介紹:“這是來自西亞的青少年畫家艾米拉,他的作品也將作為我們藝術交流的一部分展出,隻有多元豐富的藝術形式呈現,才能讓我們的藝術審美得到全麵提升。”
然後笑著請黃院長來評講下這些作品?
換個蜀美的學生,誰敢這麼借用院長,不按劇本走的結果讓陳澄額頭的汗水一下湧出來。
但所有人看來這就好像是商量好的,一身條紋襯衫牛仔褲的黃院長笑著過去伸手搭在少年的肩頭,認真的觀看這些鋼筆畫和水彩作品。
艾米拉從頭到尾都沒有學過標準的造型,讓他精準的繪製出什麼物件是做不到的。
他擁有的就是想象力,還有隨心所欲的創作**。
老實說,那些掛在展板上的黑白鋼筆畫,很難讓人看懂,
院長卻很感興趣,這時候他已經不是聲名遠揚的領導,隻是個畫家,藝術家。
相比剛才看過那些美術生的畫作,在內行的眼裡,有天壤之彆。
不是說那些科班出身的美術生畫得不好。
而是他們的思維已經被禁錮在教條主義或者說各種藝術框架裡。
很多美術學院的畫家,要麼永遠都在學院派的風格裡麵打轉,要麼就是痛苦的破繭而出,重新打破這種牢籠。
因為創新是藝術永遠的主題。
文藝複興時期的那些頂級巨匠,或者說中國曆史上那些大畫家們,已經把各種繪畫技巧和創新花樣都搞了個遍。
一兩千年下來,怎麼創新都有彆人的影子。
所以可想而知這有多難。
但艾米拉恰恰沒有這種問題,他就像牙牙學語的孩子,一切都是新的,不受任何框架的限製,萬長生、費雪雁都隻是給他教導藝術品和隨手塗鴉的區彆,譬如一幅畫總得有個主題,表現手法總要有自己的風格,其他的徐朝暉天天陪著根本就沒有限製過什麼。
所以他的畫就是充滿了無窮儘的想象力。
黃院長看著笑,轉身對這邊已經站得水泄不通的嘉賓、官員、鏡頭和燈光:“這就是藝術的本源,內心對藝術表達的渴望,首先,我得說我也不知道小畫家這幅畫的內容是什麼,我也看不懂,但走近些,凝視這張畫,慢慢走近,讓你的視線裡麵隻有這張畫,仿佛整個天地裡麵隻有你麵對這幅畫的時候,你就會有種特彆的感受……”
怎麼形容呢,就像這些畫作,如果把價格標在那,任何人看的時候就會下意識的分出價碼高下來,但是隻有個二維碼,那麼第一眼看的就是畫本身,關注的是畫麵在表達傳遞什麼。
黃院長說的也是這樣一種境界。
具象寫實的作品,掛在那隻要一看就會明白哦哦這是講的什麼,表達什麼情感,仔細觀察筆觸或者畫麵角色眼神,這都能區分出畫家的高明與否,甚至觀眾還會受到畫家身份名氣的影響。
但是在這種完全抽象,天馬行空的畫麵麵前,要麼毫無興趣的一掠而過,要麼逼著自己定睛觀看,讓所有瞳孔注意力都放到畫麵上。
對藝術敏感,或者跟畫家表達情緒有共鳴的人,也許就能感受出來那裡麵充沛的情感!
這就是禪宗裡麵常說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越過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階段以後,繪畫已經不是畫麵上那些技巧來體現的好看不好看。
而是期望用抽象的內容,表現畫家的內心感受。
把喜怒哀樂呈現給觀眾。
這就要求觀眾起碼能有點哲學思維,而且能夠和畫家的思路產生共鳴。
所以說對於國外藝術家的文化邏輯、哲學思想根本契合不上的國內觀眾,根本都欣賞不來抽象作品。
這是個文化沉澱的問題,我們才把掃盲解決了多少年,文化普及搞定了多久,高等教育比例達到多少?
隻有在文化層次普遍發達的時代,審美才能整體提高。
而不是成為極少數擁有天賦的藝術家小圈子孤芳自賞。
萬長生眼裡閃耀著光彩,不動聲色的示意上麵二層架著攝像機、照相機的馬振宇他們,加大拍攝力度!
趁著老黃搞一波!
馬振宇卻用眼神提醒他,有個胖大姐繞著彎悄悄走到他身後來了!網,網,大家記得收藏或牢記, .報錯章.求書找書.和書友聊書:,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